当前位置:

新使命下自然资源督察如何布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羿雪琴 2019-03-05 09:32:31
时刻新闻
—分享—

一年之计在于春,督察工作在去年试水拓展领域的基础上,将随着部党组对新一年自然资源工作的全面部署,由土地督察全面转入自然资源督察。历史是一面镜子,承前启后才能继往开来。谋划2019年自然资源督察工作布局,非常有必要遵循机构改革“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要求,认清来路,找到出路。

督察业务布局亟待重构

12年的土地督察,从脉络上分析,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但没有摆脱定位不清、分工不清的状况,总体处于半成熟状态。

督察机构的定位是为国督察,当初“一办九局”负责人是在紫光阁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职谈话后,开启督察工作的。土地督察转为自然资源督察,内容有所拓展,但机构定位、任务性质基本没变。总结12年的土地督察,主要任务可简单概括为守住基本面(监督检查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管理情况)、政策反馈(监督反馈政策及政策执行情况)、专项督察(总督察统一部署开展的重大问题专项督察),这些,自然资源督察需要继承。

但土地督察业务布局需要系统反思。笔者认为,当前督察业务布局还没有做到整齐划一和标准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脉络不清,稳定性不够,主要业务布局是赛季制的例行督察,总体上处在多目标混合的混沌状态,往往将内部的基础判断、面上的形势把握和要整改问责的具体问题集成在例行督察意见书中,不要说地方分不清多目标的要求,弄不懂本未厘清的逻辑关系,督察人自己也觉得是一锅“大杂烩”。

因此,有必要在业务布局上总结12年来的经验教训,大胆扬弃重构,以稳定规范的工作布局,构建目标清晰、点面结合的工作模式。

督察目标任务及实现路径

笔者认为,自然资源督察总体目标是战略意图清晰,具体战术精准,面上掌握大势与点上整改问题有机统一,各项业务之间逻辑联系顺畅。工作任务可以分为三部分,要逐一抓好落实。

第一部分是基本监督。根据督察机构定位,履行经中央授权、监督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情况和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的基本职责。工作开展由面及点有三项任务:一是研判变化,掌握自然资源管理利用的合法性;二是分析关联,掌握地方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的影响;三是验证纠正,在变化研判和关联分析基础上实地核查具体典型问题,解剖麻雀,对存在问题严厉约谈问责,逐一督促整改到位。

实现路径上,在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面上形成对以省级政府为单位的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形势判断,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础。具体工作有两大项:一是借助以信息化为主的手段,对耕地保护、闲置土地等各类用地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掌握,重点掌握疑似违法情况,重点内容交由地方举证,形成地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合规性的基本判断;二是搜集整理地方发展战略,包括当年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及国家要求地方推动的重大战略落地情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与用地需求关联形成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趋势性判断。

第二个层面,在面上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根据督察机构的人力特点和基本职能,点上选择小样本,全年不间断、分阶段进行具体问题的实地核查,形成问题清单,一个不漏地进行督促查处问责。

第二部分是政策及执行情况监督。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往往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当中。按照部党组要求,督察机构对政策及政策执行情况负有监督责任,要梳理总结法律法规和年度中央、部党组出台的重大政策,对明确由督察机构监督的政策进行清单式监督,按照不同的监督要求,全面履行监督责任,及时反馈政策及政策执行情况。

第三部分是专项监督。根据中央和部党组统一部署,对年度中央和部党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专项督察,由部统一制定方案,一事一部署,同时做好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事项的核查工作。

督察具体工作布局

在具体工作布局上,重点布局基本监督,交叉兼顾政策及执行情况监督和专项监督。其中,基本监督从判断、核查和整改三个维度,全年不间断开展,不搞赛季制的例行督察。

判断。在第一季度完成,主要由三项工作组成:

一是变化判断。其一,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的基本指标,在相关信息技术支撑单位支持下,进行全方位的变化判断,重点问题交由地方举证。按照目前督察机构的工作基础和向自然资源有序拓展的需要,主要对省级层面以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细化掌握违法占用耕地的图斑,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图斑,违法采矿的图斑,占用耕地以外面积较大的违法用地图斑,生态红线范围内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占地图斑。其二,通过“一张图”土地审批利用监管等平台,梳理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问题清单。按照国家经济发展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情况,要求地方提供涉及图斑的产业项目信息,最终统一形成关于自然资源年度变化的基本判断。

二是趋势判断。搜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文件、规划报告,结合日常督察掌握的情况,分析掌握地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重点领域区域,形成地方自资源管理利用倾向性问题的趋势判断。

三是形成报告与底单。通过以上判断,形成督察区域面上情况的研判报告,勾勒开展具体督察工作的问题底单。

核查。重点在第二、三季度完成。按照一月一主题,对研判报告工作底单中的各类重点问题,选择可以逐区域逐项目核查的样本,进行拉网式核查,查清楚每一个项目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责任情况,逐一形成问题清单要求地方政府整改,问责责任人。核查阶段结束形成内容具体、逻辑顺畅的督察意见书,交办具体问题,提出问责要求和长效机制建立意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面上判断内容不宜写入意见书,以免干扰地方正确理解与准确执行。

整改。每年最后一个月,组成专门的问题整改情况审核小组,对地方落实具体问题整改情况,研判报告的相关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实地审核,提出明确整改要求。对政策及政策执行情况监督、专项监督,按部党组统一部署及领导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及专门方案,与以上工作一并交叉安排。

(作者单位: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羿雪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