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上下为阻击新冠疫情苦战之际,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蝙蝠。也有人认为,穿山甲是病毒的中间宿主。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在全国疫情解除前,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社会上呼吁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声音再次高涨。
这场继非典之后,再度扰动全国的疫情表明,在我们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也存在着残忍与糟粕。如何改变饮食陋习,放野生动物一条生路,同时守住人类自身的安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马克思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消费对于生产来说不是被动的,它也影响着生产。首先,只有通过消费,生产出来的物品才成为真正的产品。“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其次,消费从观念上影响生产,是生产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如果没有消费的需要,就没有生产的必要,正是因为有了需要,才有生产,而需要首先是以观念的形式表现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在消费环节下大力气,根治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这一消费陋习不根除的话,我们就无法摆脱下一次疫情的威胁。
这考验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解与实践。10年前的春天,钟南山院士在接受专访时说:“假如我们坚决采取措施,我估计非典不会回来;如果不加强管理,那肯定还会回来……”他说,接近80%的人类新的传染病来自于动物。这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受到过度损害的结果。问题不仅在于直接捕杀、食用野生动物,还包括人类不断“向自然进军”,破坏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使原来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被迫与人类密切接触,并由此造成一系列恶果。
如此,野生动物保护不仅仅是管住野生动物贸易,而是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保护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这一保护不仅涉及法律法规、市场监管力度,更涉及人类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认知的深度。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执法人员要把市场管起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嘴巴管起来。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羿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