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自然资源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明确,今年将取消因素法分配,改为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期使增量安排更精准、更有效。
这句话自2月下旬自然资源部部署工作时提出就颇为吸睛。有不少人预测,接下来很可能只要是政府批复同意的项目,土地供应就不再受限制,各地招商引资的力度会加大,地方发展的势头可以拉满弓……
对此,笔者想劝诸君一句:决策须冷静,切勿过度臆测。“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是方向没错,但“规划管控”是不会缺席的前提,“两个最严格”不会变,“严起来”的态势不会变,“拿地作优惠”“以地招商”的老路更是回不去。
曾几何时,在“找市场不如找市长”的“指引”下,土地供给多依附于投资立项。“规划跟着项目和开发商走”、项目大干快上导致烂尾不断、错误引进污染项目等乱象不胜枚举。结果是,一边是闲置低效地“晒太阳”,一边是好项目“无地可落”,不仅“好钢难以用到刀刃上”,甚至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言以蔽之,土地供给结构不尽合理、供给质量不高。这是市场和规划失灵的后果。
如今,改变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实行“指标跟着项目走”,就是进一步解决市场和规划失灵问题、避免土地错配的重要一招。
一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什么项目,发展什么产业,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市长。改变层层下达土地要素计划指标的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来统筹安排。
另一方面,处理好规划与市场的关系。没有万能的市场,也没有万能的规划。规划管控要科学也要适度,既能给市场条件下要素自由流动留足空间,又能严守底线,通过划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从空间上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国土的双赢。这也是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我国提出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监督实施”四个字是补充也是强调,意在严禁规划朝令夕改,杜绝“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实施趋严,足以可见。
好马配好鞍,好刀配好钢。其实,地方招商、发展势头拉满弓,不仅不可怕还喜闻乐见,怕的是招来的“项目”经不起“规划”的检验,不符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国土的要求。土地减量化时代,金贵的土地只能在规划管控下流向优质项目和优势区域,为它们留足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羿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