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刘艳芳 2020-04-21 16:43:13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近日揭晓。这些成果集中代表了2019年度全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1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牵头,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技攻关团队参与完成。

主要创新点: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攻克形成水平井试采技术装备体系,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开发了天然气水合物产能模拟与调控系统及流动保障软件。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2 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带领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松辽盆地北部松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4.37立方米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获得日产10.06立方米工业油流;松辽盆地南部吉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6.4立方米的工业油流。创新形成松辽盆地页岩油富集规律新认识,以及水平井钻探和压裂试油两项陆相页岩油关键工程技术。

3 二连盆地陆海地区砂岩型铀矿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司马献章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提交特大型砂岩型铀矿1处。创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识,提出了“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创新应用氡气—伽马测量技术方法组合,结合重力、航磁、放射性测量等综合信息,快速发现并圈定矿体。将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于二连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等地区,均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4 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822745_gaohl_1586933206925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钻井现场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张二勇。

主要创新点:探索形成高温硬岩高效钻进技术工艺,初步建立国内首个干热岩井测井技术体系。形成干热岩造储机理新认识和造储新工艺。创新干热岩压裂综合监测技术,建成干热岩压裂裂缝实时微震监测系统。研究提出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5 深部地热探测与动态评价服务雄安新区地热规划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基于此理论,在雄安新区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提出考虑热流补给的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明确了雄安新区采灌均衡的标准。在新区范围内探获高于庄组深部热储第二空间。

6 探索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重庆等不同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石菊松、乐琪浪。

主要创新点:初步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规划建议。奠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全国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7 地质工作服务海南、福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创新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牵头完成人郝爱兵。

主要创新点:以福建省和承德市为例,建立了适用的“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探索开展地质资源环境与其他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要素综合评价。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首次实现陆海一体化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

8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基本完成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郭天旭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在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和有利区120个。首次在长江经济带开展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综合评价,对国家禁止开发区内外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勘探开发全成本法对页岩气资源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9 新疆博格达山前带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高永进、周新桂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钻获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了二叠系和三叠系气藏,并获工业气流。建立了博格达山前带油气成藏模式,系统评价二叠系油气地质资源量达14.76亿吨。

10 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与30个省(区、市)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李媛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建立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协调领导,省级自然资源厅支持,环境监测院牵头,30个省级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模式。首次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动态更新质量评价系统。示范引领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1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多功能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初步设计完成

2 自主研制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并成功应用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宋刚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2019年11月13日,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在我国南海试验成功。该装备在结构方面采用了“上拱下锥”式的筒体结构,大大提高了其承载力;监测方面采用了机电双通道姿态监控系统,实现了多参数监控;安装方面采用了步渐间歇式自贯和拖曳连续式负压贯入工艺,实现了高垂直精度。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

3 中国海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集成与洋陆汇聚带地质理论创新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勇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学杰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

主要创新点:基于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测数据,首次形成了“一图一库一报告”整装成果:编制了海洋地质系列图件;建立了包含758个数据集的海洋地质空间数据库;编纂了1套成果报告。建立了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厘定了中国海域中—新生代地层格架;新命名245个地理实体并获国务院批准。

4 我国中生代爬行动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程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炫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安显银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在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新发现的两件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有与现生鸭嘴兽相似的头骨结构,不仅将鸭嘴兽式的捕食方式提前到早三叠世晚期,而且进一步暗示了海洋生物在早三叠世已经完成复苏。

在辽西地区九佛堂组中新发现了吕氏努尔哈赤翼龙,其牙齿生长角度为进一步揭示帆翼龙类的进食习惯和食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西藏昌都地区首次发现海拔最高的侏罗系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为蜥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和体型大型化生长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对恢复昌都地区侏罗纪时期古生态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 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新机制与找矿新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甲基卡为示范,带动川西可尔因、九龙等地实现以锂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找矿突破。拓展了“五层楼+地下室”的勘查模型,指导川西、幕阜山—九岭矿集区及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及层控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找矿新进展。

6 七种自然界新矿物获国际认证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熊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曲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任光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伟等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在我国境内铬、铂族、稀土和金矿床中,发现了7种国际认可的新矿物:“经绥矿”“志琴矿”“巴登珠矿” “太平石”“氟栾锂云母”“钾绿钙闪石”和“灵宝矿”。这些新矿物的发现提高了我国矿物学基础研究水平,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矿物学领域的影响力,也为相关矿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窗口。

7 石漠化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新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罗为群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系统查明中国石漠化面积6期变化规律,集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果化模式”等3种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体系。建立示范区6个,成果在西南地区60多个县推广应用,指导300多个县开展石漠化治理,形成赤苍藤、火龙果种植,以及岩溶景观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

8 首套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研发成功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赵铁虎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首创拖体姿态舵机调节机构,拖体重量轻、搭载空间大、定位精度高、作业灵活。该探测系统可在3000米以浅水下长时间连续开展高精度地形地貌、浅地层结构以及物化参数探测。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取得良好探测效果。

9 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并应用

该成果由中国自然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完成,主要完成人林强、周坚鑫等。

主要创新点: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测,仪器测量精度为10μGal;经第三方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型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检验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

10 地质调查“在线化”系统研发成功并全面应用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丰丹、霍志彬、杨旭东带领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创新点:构建项目云上工作环境,初步实现地质调查数据的在线化采集、汇聚、存储、管理、处理与应用,基本形成“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野外采集从“单兵”提升为地质云“端”,提升了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线化”平台全面应用于2019年开展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