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日前,省厅部署“四微”调研活动(微主题、微调研、微建言、微创新),在全系统大兴调研研究之风。厅机关处室积极贯彻落实,利用清明返乡祭扫契机,聚集耕地保护问题,采取实地踏勘、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小切口、微调研”活动。截至目前,厅综合处提交了5份回乡调研报告,厅党组对“四微”调研活动开局良好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做实做深,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耕地抛荒“破窗效应”及其建议
——岳阳平江县石牛寨镇某村微调研报告
艾林书
今年清明节,我利用返乡祭扫,就耕地保护问题,在老家所在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踏勘。发现:耕地抛荒及其后果比较严重,是目前耕地保护政策和监管的薄弱点,需要引起重视。具体如下:
一、现状情况:耕地抛荒比例超15%
村支部书记反映,调研村在册耕地约660余亩,人均约0.7亩。全部分配到生产队,由生产队按人口增减定期调整(通常6年调整一次)。村民建房、新修道路及其它建设占用耕地,主要发生在近15年,期间也有旧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增减相抵,全村耕地减少约80余亩。通过和村组干部对抛荒耕地逐地块踏勘,抛荒3年以上的,约70余亩;抛荒2年的,约20余亩;抛荒1年未计算在内,全村耕地抛荒比例约15.5%。
二、原则浅析: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耕地抛荒原因比较复杂。通过抛荒与未抛荒耕地简单比对分析,地形条件是潜在的主要原因。调研村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山高矮不一,山与山之间,既有地势平坦的盆地,也有两山相夹的垄地。调研村房屋大多靠山修建,屋前是成片水路贯通的耕地(共3大片,最大的300多亩),除了零星作园地自种果蔬外,其它全部正常耕种。山与山之间的垄地(共9垄,最大的不足20亩,最小的1.3亩),最高处一般是蓄水山塘,梯次往下是大小不一的田丘。垄地不便规模耕种,千百年来主要依靠人畜精耕细作。走访得知:目前生产方式不同从前,调研村虽无集中流转、规模种植,但耕、种、收全部依靠机械(全村目前无一头耕牛),粮食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因此,缺乏机耕条件的垄地无一例外全部抛荒了。
三、破窗效应:危害不亚于耕地“非农化”
从调研村情况看,耕地抛荒会造成4个方面不良后果:
责任缺位,变成“不管田”
以前,各生产队对垄地和盆地分别管理,确保每家优劣田相当;在中间调整时,谁家地未管护好,要相应缩减分配;生产队发挥着生产组织和管理职能。现在,抛荒的垄地不再和盆地一起调整,“撂荒”变成了“撂边”,久而久之就成了“不管田”。
疏于管护,变成“损毁田”
垄地抛荒后,雨季山洪冲刷得不到及时处理,极易造成山塘、沟渠、道路、田坎等淤积损坏。尤为严重的是,错失处早处小时机后,再组织修复将付出成倍代价。
植被侵蚀,变成“林地田”
南方雨水充沛,垄地抛荒特别田坎毁坏不蓄水后,各类植被趁机生长,破坏耕作层。从调研村情况看,垄地抛荒1年,基本长满荆棘荒草;抛荒2年,开始长灌木丛和竹子丛;抛荒3年以上,乔木逐渐成林,人工简单恢复几无可能。
随意占用,变成“非农田”
垄地抛荒、无人管护后,村民随意挪作它用,且占用或破坏后,不会主动恢复。走访发现,有在抛荒垄地上挖塘养鱼(1处,约7余亩)、建房养猪(2处,约3余亩,其中1处已废弃)、建房养鸭(1处,约1亩多)、种油茶树(3处,约10余亩)的。
四、对策建议:需要政府部门共同发力
耕地抛荒是村民用脚投票的结果,现阶段很难单靠村民自觉解决问题。因此,提如下建议:
引起高度重视。不能简单认为,耕地抛荒没有破坏耕作层,随时可恢复耕种,建议按耕地“非农化”对待。
纳入卫星监测。既掌握抛荒耕地底数,又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完善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优先考虑集中成片耕地同时,也要按一定比例考虑分散耕地,帮助提高灌溉和机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投成片耕地是保质量、保产能;投分散耕地是保数量、保底线。
有组织轮作休耕。从调研村情况看,可以3年为期,由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强制性推行轮作。只要不抛荒3年以上,耕地就即可恢复;抛荒时间越长,恢复代价越大。
来源:自然资源厅
编辑:吴戍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