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好耕地粮满仓丨做强种子“芯片” 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编辑:李丽 2022-02-22 08:48:42
时刻新闻
—分享—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湖南是种业大省,年产杂交稻种8000万公斤,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的水稻种子由长沙种业硅谷提供。湖南紧紧围绕“打造种业创新高地”这一中心任务,强优势,破“卡点”,补短板,种业提档升级,新品种加快推广,为粮农增产增收夯实了基础。

每天,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实验室,都会收到全球各地的水稻样本,通过对样本提取DNA,优质基因被筛选了出来。

华智生物分子育种技术智创中心研究员 郭铭凯:这样的实验我们每天都在做,用不同的机器去提供出数据,用来方便育种家尽快获得育种结果,尽快把数据反馈给他们。

育种,需要产、学、研三方齐聚。长沙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育种研究院所最密集的区域,拥有湖南农科院、湖南农大、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5家,同时,还有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200多家育种企业。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常务副总经理 刘志贤:粮食问题是国之大者,种业是国之重器,在这一块的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资源控制在我们的手上,把攻关的这些方法,这些技术应用到我们的品种培育里面去。

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要经历培育、繁殖、推广三个环节。永州零陵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区,繁殖的水稻种子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春耕备耕,种子先行,每年这时候,当地农业部门都会对经销点和基地备耕的稻种进行抽检取样。

永州市零陵区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室主任 陈勇:确保我们种子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能够让老百姓用种安全放心,为我们早稻生产,为丰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繁殖这一环,乍一听有点像“来料加工”,机械复制,实则是个进一步提升种子适应性的二次创新。在制种过程中,需要把试验田孵化出的新品种,转化为更适合大田种植的良种,才能保证最终的产量和收益。制种大户申国晶今年赶早落实了制种面积,并从去年的500亩增加到700亩,品种也增加到5个。

永州零陵区青山观村制种大户 申国晶:公司把单派给我们之后,我们制完种就可以把这个种子送给制种公司,然后就可以拿到种子钱,这样的话,我们就销售就不成问题了。

一粒好种子,饱含着种农的心血与希望。永州零陵区有45个杂交水稻品种制种项目,平均亩产种子200公斤左右,合格率100%。如今,湖南的8个杂交水稻制种大县,每年为全国提供杂交水稻种植8000多万公斤,占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种质资源保护 打好种业翻身仗

基因一旦消失,就难以再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守护好种业的“芯片”。

在湖南种质资源库,储柜中各种各样的水稻活体种子,像图书馆的藏书般码放整齐。曾经一度丢失了香味的江永香稻,就是在这里在找到了原始“材料”后,通过提纯复壮,又恢复了香味。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 段永红:我们这一筐里面就有90份种质资源。我们收回来的种子,要对它进行发芽的测试,我们要求要有高生活力的种子,才能保存下来。

入库的水稻种子,按照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进行分类保存,分别能保存10年、20年、50年,低温干燥的环境让种子的特性得以长时间保留,服务于育种事业。这里已储存3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预计到2035年,将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8万份以上,建成重要的国家种质资源战略支撑库。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 段永红:量的改变才会带来质的飞跃,这件事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的,我们保护的这一份材料,如果100年以后它还能够发芽生根而为100年后的世界服务,那就是我们的功劳。

胡湘平:好种子 稳粮仓

种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的湖南,要立足优势、抢抓机遇,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在新一轮种业革命中当先锋、打头阵,为夯实国家种业基石贡献湖南力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种业创新,培育岳麓山国家实验室。融汇各方力量、营造动力机制、广纳种业英才、共建创新生态,都是湖南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作,必将结出累累硕果,推动广袤农村以良种、良技育良田、保丰产,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效用,耕种的农人享受更多丰收成果。过去,湖南曾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湖南必将在“一粒种子稳天下粮仓”中彰显更加突出的作为。

来源: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