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喜迎二十大 奋斗自然美丨为大地“疗伤”,让历史遗留矿山成为“历史”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编辑:吴戍疆 2022-09-26 14:47:02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采历史悠久,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一方面为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的破坏。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狠下决心、创新探索、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让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成为“历史”。昔日矿山“伤疤”逐渐愈合,重新焕发生机,实现“披绿生金”。

统一核查,摸清问题底数

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历史遗留矿山界定标准。

历史遗留矿山,是指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废弃矿山,包括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废弃矿山、责任人灭失或难以确定的废弃矿山、因退出保护区或去产能等政策性原因关闭并在政府作出关闭决定时明确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废弃矿山。

2021年8月,省厅印发《关于开展我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的通知》,按照“省统筹部署、市县分级负责、技术部门跟进、上下协同推动”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湖南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

图片

专班推进。省厅成立了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厅生态修复处具体组织实施核查工作,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省第二测绘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强化核查。县级层面,统筹安排22家技术队伍、抽调近400名技术骨干,与县市区自然资源局共同推进核查工作。省级层面,组建共35人的省级审核工作组,逐一对全省3.6万个图斑进行3轮省级把关。

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经县级核查、市级复核和省级审核,湖南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任务,共上报图斑36066个,核查成果数据质量位列全国第六。经自然资源部审查认定,湖南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10919公顷。

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核查工作,准确掌握我省历史遗留矿山的空间分布和位置、损毁土地面积及权属、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等,形成标准统一、数据可靠的历史遗留矿山信息数据库,可为完善我省矿山生态修复政策、安排部署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

逐绿而行,规划先行。

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谋划,区分定位、突出重点”的原则,省厅组织编制并于2021年7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湖南省“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

图片

这一规划,系统提出规划期内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形成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一盘棋和路线图,并将加强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作为规划的重要任务。

挂图作战,倒排工期。2021年11月,按照“十四五”末各地完成60%以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的目标,省厅部署市县同步编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2022年3月上旬,全省14市州所有县市区(含经开区、高新区、管理区)全部按要求完成方案编制、审批和备案工作。

在此基础上,省厅组织编制并于2022年6月印发《湖南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全省5个重点修复区和13项重点工程,下达4年全省完成70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任务。

思路清,方向明,干劲更足。

加大投入,实施重大工程

2020年,湖南完成了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及长江干流和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

每一个重大工程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投入”,真金白银更要用在刀刃上。

图片

图片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省厅坚持高位推动、重视日常调度、严格动态监管、反复督办“回头看”、加强技术指导,确保修复出成效。

历经艰难修复过程,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伤疤”,终于逐渐“愈合”。

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投入3.9亿元,修复废弃露天矿山545座、土地面积1911.52公顷,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加快构建和谐长江、优美长江,筑牢长江经济带和祖国中部生态屏障作出了湖南贡献。

图片

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新增林地20790亩、草地8505亩,矿区地面塌陷严重区农田修复率达58.3%,带动贫困山区30万人民脱贫致富,有效提升矿区10万人以上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6.8万人生活饮水困难,生态修复成效逐渐凸显。

2021年,湖南生态修复经验走向国际。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为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发布。

图片

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修复与保护不能停步。

2022年,省厅持续发力,加快生态修复步伐。成功申报了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湘桂岩溶地区资江沅江上游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通过实施这两项重大工程,2024年底前将完成279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通过积极协调省级财政资金,2022年度完成包括长株潭绿心区历史遗留矿山在内的1242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2023年将推动实施229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这意味着,更多绿意又将“强势”回归湖湘大地。

创新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按照自然资源部决策部署,省厅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2022年1月,《湖南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出台,进一步明确各地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缓解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任务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压力。

用好用活政策,多地尝到了“甜头”,打开了多赢格局。

岳阳市华容县蛋子山矿区,合理利用废弃土石料,产生收益2765万元用于该矿区生态修复,有效解决了资金瓶颈难题。

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采取“工程修复+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的模式,对废弃煤矸石进行分选加工,用于生产建筑砂石料、制砖和筑路等资源化利用,销售利润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在矿区修复后,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矿区引入湖南建工集团,已开发600亩光伏电站,因地制宜,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畜牧有机结合,实现“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现代农业”。光伏发电每年可产生经济价值1753万元,支付当地村组租金18万元。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图片

图片

长沙市湘江新区新生水泥厂50年开采历史留下了巨型采坑,坑深超过100米、南北跨度440米、东西跨度350米,坡度80至90度。湘江新区通过充分利用废弃的巨型矿坑独特的地形高差条件,采取“生态+人文景观+旅游产业”的修复模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深坑乐园——湘江欢乐城,已于2020年7月开园。项目基于矿坑进行改造,减少了近1000万立方米土方施工量。项目消除了巨型采坑安全隐患,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推动了长沙市的旅游产业创新和发展。

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厅将始终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助力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让绿色成为三湘大地最亮丽的底色。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编辑:吴戍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