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界锑都”魅力蝶变 ——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范例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编辑:吴戍疆 2023-04-21 16:06:20
时刻新闻
—分享—

摘要冷水江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境内矿藏丰富,主要盛产锑和煤,特别是锡矿山的锑储量和产量世界第一,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美誉。锡矿山的锑作为一种国防重要物资已开采百余年,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生态环境也因此付出惨重代价,矿渣遍地,植被破坏,山体石漠化、水质严重污染。在其他各煤矿区,山体破坏,地面沉陷,水资源破坏也相当严重,锑煤矿的开采和应用也造成冷水江空气污染较重。2009年,冷水江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2018年,冷水江锑煤矿区治理纳入纳入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通过整治矿山、治理污染水体、治裸露山体、治荒废田地、治地质灾害等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挖掘地质遗迹、工矿遗址,结合红色文化,开展科普、观光、研学、红色旅游。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工作统筹推进,让这座百年老矿重焕生机。

一、引言

冷水江锑煤矿区位于湘中娄底市,地处湘江流域中下游,横跨冷水江市、新化县、涟源市,总面积约803平方公里。该地区主要有锑、煤及其它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其中锑产量占全球的60%,煤炭地质储量5.5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1/6,为湖南重要的有色金属、煤开采集中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锑产品生产、贸易、研发基地,素有“世界锑都”之称、“江南煤海”美誉。建国以来,锡矿山地区累计产锑200余万吨,创汇70余亿美元,上缴利税60余亿元,从业人员常年保持在1万人以上,在百余年开采历史中,锡矿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问题

冷水江市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冷水江锡矿山锑煤矿区开采历时达120余年,因长时期、粗放式的矿业开发,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如废渣堆占土地,山体植被荒芜,石漠化严重,动植物多样性退化;水体污染,溪流水系生态严重破坏;多处地面沉陷,房屋、耕地受损等。

三、措施

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冷水江市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位于冷水江锑煤矿区,工程总投资30429.62万元,包括闪星锑业有限公司、狮子山锑业有限公司、金竹山矿业有限公司下属矿山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矿山的生态修复,通过耕地修复、林地修复、引水工程、搬迁避让及房屋维修加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矿遗址和地质遗迹保护等综合治理手段,达到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灾”的目的,既改善人居环境,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项目实施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2020年12月完成了项目主体工程,达到绩效目标,并通过了省厅的销号验收,实现了现有持证矿山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率100%,矿区地面塌陷严重区农田修复率50%,新增和修复林地超过2000亩的目标。

(一)整治矿山企业

2010年以来,锑煤矿区通过实施多轮矿产资源整顿,煤矿从原来的171家,减少至目前的15家,锑矿从原来的5家,整合至现有的2家,锑冶炼企业从原来的91家,整合至现在的9家,督促企业达到行业准入条件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强环保检查和执法力度。

(二)治污染水体

对锡矿山地区约5200万吨野外混合渣进行集中填埋,并覆土绿化,对约2200万吨砷碱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污染的河道进行清淤、生态护岸。

(三)治裸露山体

对主体灭失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改良土壤、修建引水灌溉工程,以乔、灌、花、草混种的方式进行修复,部分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种植黄桃、金银花等经济作物,累计植树造林2万余亩,栽植乔木4万余株,灌木9万余株,藤类2万余株,撒播花草籽3.5万平方米。

(四)治荒废田地

对矿区4.5公里因废渣淤积的河道进行疏浚、护岸,防渗加固35口山塘;通过除草、翻耕、培肥、蓄水等措施,对2500余亩田土进行了综合整治。

(五)治地质灾害

对矿区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有效治理,维修加固矿区受损房屋1000栋,建设搬迁避让安置小区,同时科学利用搬迁后土地,矿区破败风貌极大改观,矿区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六)挖旅游资源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锡矿山特有地质遗迹、工矿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并融入其独有的工矿文化、红色文化,集旅游观光、地质科普教学、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已初具雏形。

四、成效

冷水江通过项目实施积极消化历史欠账,结合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充分挖掘区内旅游资源,主动谋划生态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恢复地下水系统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保护居民安全等多种生态功能,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护体系和生存环境,从内部改善冷水江锑煤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计修复林地2800余亩,年新增碳汇量约6万余吨。监测数据表明,冷水江锡矿山地区青丰河、涟溪河水质持续改善。2020年青丰河万民桥断面砷、锑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98.7%、86.1%,现砷已达标。涟溪河民主桥断面2020年锑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84.5%,砷稳定达标。2021年以来,青丰河、涟溪河锑浓度进一步下降,铅、镉、铬、汞等11项重金属指标均稳定达标。

(二)当地经济提速发展

借助工程的实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等绿色产业,为当地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基础,助力当地经济提速发展。一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水平。锡矿山修复后,其自然景观得到整体提升,改善了原有的人居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集工矿文化、红色旅游、地质科普为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区已成为周边的网红打卡点,节假日到项目区参观旅游、休闲散步的人日益增加,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旅游成为区域内新的经济增长点。废弃的矿场被整治后,被当地老百姓流转承包,种植了金银花、黄桃、油茶等经济作物,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有助于当地相关产业经济的明显提升。二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项目实施中需要大量材料设备供应和劳动力,扩大了劳动力需求,增加大量就业岗位。项目实施后,随着红色、工矿及生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当地农民返乡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当地百姓平均收益每年增加1000-2000元。三是改善产品质量,打造绿色产品产业链。通过项目实施,区内水源土壤污染、稻田水漏失等都得到了有效治理。荒废的2000多亩农田,经过修复后进行流转,被当地合作社承包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农业畜牧水产等产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打造了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的原生态品牌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走出了现代生态农业“质”与“量”兼顾的高水平发展道路。

(三)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项目的实施,使锡矿山等地方约3万余人的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居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促进科教、文化、卫生事业、旅游事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受到了当地老百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同时政府和民众形成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文明观,逐步构建了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项目实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使具有深厚矿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矿区从满目疮痍的历史痕迹中实现魅力蝶变,焕发了绿色新活力。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编辑:吴戍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