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说个明白 | 《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有哪些亮点?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编辑:刘艳芳 2023-10-25 12:09:58
时刻新闻
—分享—

正值秋粮丰收、颗粒归仓之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对全省耕地保护提出哪些重点部署?解决了耕地保护中的哪些重大问题?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有哪些发力点?“湖南自然资源”现在就跟大家一起说个明白。

首提数量、质量、生态和文化“四位一体”耕地保护利用体系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2017年,中央首次提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专项规划在国家基础上,首提数量、质量、生态和文化“四位一体”耕地保护利用体系。

耕地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洞庭鱼米香,湖南是世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稻作文化遗址丰富。

新石器时代晚期,炎帝神农氏在湖南教民农耕、制作农具、栽种五谷。耒阳便是“神农创耒”之地,嘉禾是神农氏教民耕作之地。1959年,我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大禾人面青铜鼎”,在宁乡黄材镇出土。上世纪末,永州道县玉蟾岩出土的水稻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上世纪,袁隆平科研团队发明的杂交水稻,从湖南走向世界,书写“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传奇。

为落实耕地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提出,在保护耕地资源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播农耕文化价值,引导全社会树立“尊耕尚耕励耕兴耕”的良好风尚。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传承与弘扬优秀农耕文化。重点打造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梯田、道县玉蟾岩遗址、隆平水稻博物馆等农耕文化品牌,擦亮湖南农耕文化新名片。积极探索利用实景三维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湖湘农耕文明,体验欣赏稻源文化之美,吸纳先贤农耕智慧。

——文化创新驱动乡村旅游。以景观农业、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内容,打造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休闲运动、婚庆、乡村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业态,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开展美丽田园创建活动。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等耕地保护行动为切入点,开展美丽田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田园环境整洁、农业设施整齐、生产过程清洁、整体效果美观的美丽新田园示范样板点。

坚持问题导向,长期以来的耕地保护难点、重点问题有了破解之法

耕地保护是关乎十四亿人吃饭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闪失。但在耕地保护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难点、重点问题。针对这些“拦路虎”,专项规划提出了破解之法。

针对耕地保护到底谁来保,保多少的问题,专项规划提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化管理。构建核心指标体系,逐级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做到耕地保护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强化约束性指标管控,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切实树牢耕地保护“一失万无”的鲜明导向,真正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围绕“两个平衡”,专项规划划定恢复耕地和补充耕地空间,明确具体任务,确保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针对长期以来由于底图底数不一致、分类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耕地和林地空间打架的问题,专项规划提出,实现数据统一、规划用途明确。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统领下,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做到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效衔接,进一步统筹耕地、林地、园地和草地空间布局,切实做到“数、线、图”相一致。

此外,专项规划还提出了耕地保护的主要抓手和创新举措。

针对未纳入底线目标的118.91万亩城镇村范围内耕地,提出建立单独管理;为切实保护优质耕地资源,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连片耕地,实施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针对占补平衡指标结构和区域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完善补充耕地三类指标等价置换规则,优化指标结构;针对国家补齐责任目标缺口,提出实施耕地恢复,并探索建立相关保障机制;针对当前永久基本农田存在划定不优问题,提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逐步优化布局。

久久为功,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

着眼“长治”“长效”,专项规划也提出了一系列“硬扎”举措:

——构建全省耕地保护“一张图”。将耕地保护各类空间都统一到国土空间同一底板,将耕地保护任务带位置下达,既回答好耕地保哪里、占哪里、补哪里、恢复哪里、提升哪里,又做到实施、监督、考核、评价都在“一张图”上实现,真正做到以图找地、以图管地、以图定责。

推进全省铁塔视频监测统筹建设

——健全耕地保护管控体系。以“田长制”为抓手,深化耕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制度合力,建立健全耕地全程一体化管控体系,构建破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长效机制,推动构建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推进智慧耕地平台建设。依托田长制“一平台三终端”、耕地进出平衡监管系统、耕地占补平衡系统、永久基本农田监测监管系统等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综合应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三维GIS、移动通信等科技手段,以政务办公、监测监管、辅助决策、信息服务为功能核心,建立全覆盖、全要素、数字化、实时化,上下贯穿、互联互通的“智慧耕地”信息化应用体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保住明天的饭碗。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参与、部门协调联动以及信息化手段加持之下,“中国粮·湖南饭”品牌定会越来越响亮。(编辑:胡自轩)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