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湖南地质灾害防治新闻中,经常会出现一组数字,“631”。
它的全称,是“‘63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式”。它可以根据未来气象条件,预判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并提前发布预警。它的出现,极大提高了湖南地灾预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631”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短信(图/泉不惑)
2022年5月,“631预警模式”在湖南正式启用。
一个月后,它就帮助桃江县鲊埠回族乡大水田村,成功避让一起滑坡灾害。
该案例中的三个标准预警避险步骤,形象解释了何为“631”?
第一步,提前6小时预报暴雨落区。2022年6月2日傍晚6点左右,大水田村支书收到“631预警模式”的短信,得知6小后将有暴雨。他按乡政府要求启动预警响应,组织村组干部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进行巡查。
第二步,提前3小时预警。当天晚上10点,“631预警模式”发出地质灾害橙色预警,提醒“未来3小时大水田村附近降水量将达到100 mm,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请注意防范”。村组干部也在巡查中发现了险情,立即上报乡政府启动应急响应,转移受威胁住户。
第三步,提前1小时叫应。这一个小时里,村组干部会逐户确认人员是否已经转移?若发现有人滞留家中,会上门叫应,协助其转移。同时在危险区设置警戒线,明确专人值守,防止群众回流。
6月3日凌晨3点,大水田村果然发生滑坡灾害,一栋民房全毁,另一栋民房严重受损。住在这里的两户人家共9人,因提前转移,毫发无伤。
“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就是“631”三个数字的本意。实际操作中,还要求“提前半小时再次上门叫应”,以尽量避免有群众滞留在受威胁房屋中。
“631”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示意(图/黄炜敏)
大水田村这次滑坡,滑落土石方量虽然不大,却是直接冲击民房,生命财产威胁不容小觑。这类“老百姓房前屋后的小型滑坡”,在湖南地质灾害中占比很高,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它的启动条件又相对简单,可能只要一场暴雨就会诱发。如此一来,基层避险转移任务就会很重。
“过去的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化程度不高,在时间精度上仅提前了24小时,没有涉及临灾预警;在空间精度上已经实现预警到市、精度到县,但尚未精准到乡镇、村组层次,导致基层转移人员普遍存在盲目性,应转的可能没有转移到位,不需要避险的却过多转移,安全漏洞很大。”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地灾部副部长黄炜敏说,“湖南需要一套更精细的地灾气象风险预警模式,‘631’因此诞生。”
从大水田村避险案例中不难看出,“631预警模式”的精细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精细化,以小时为单位快速更新,以确保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空间精细化,具体到了镇村级,避免把无风险区域纳入预警范围,导致不必要的折腾;三是预警对象精细化,把预警短信直接发送给相关防灾责任人。
“631预警模式”在湖南启用当年,就有明显成效。当年全省共紧急转移16.33万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49起,涉及可能的人员伤亡1631人,避免经济损失15858万元,转移、避让数量均排全国第一。
黄炜敏,是湖南“631预警”工作机制下的一名团队带头人。他说,该机制将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度,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地质灾害预警服务,以更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来源:自然资源视界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