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山地丘陵多,有限的平缓地段通常用于开垦农田,建房用地紧张。很多丘陵山区群众,在山坡下切挖出空间用于建房,这就埋下了诸多地质灾害隐患。
统计显示,全省80%的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与切坡建房有关;这类地灾灾害的类型,主要是滑坡。
“如果切坡建房无法避免,那就必须做好防护措施。”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地灾部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陈全明说。
他搜集了近年来省内一些因切坡建房引发的“毁屋伤人”案例,以案为鉴,告诉人们如何防护?
“分级削坡”
2020年6月10日,保靖县复兴镇某村。
雨已经下了多日,山坡似乎被雨水泡得有些松软。当天凌晨4点,一场山体滑坡事故发生了。大量土石倾泻而下,将村中两栋民房夷为平地。
“这处山坡下还有一栋房子,和灾毁房屋挨得很近,但它却安然无恙。”陈全明说,“该房屋主人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建房时进行了分级削坡。”
如上图所示,最左侧房屋后的边坡被修筑成台阶型,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这大概是这栋房屋得以保全的关键。这种分级削坡地带,即使发生了滑坡,一次性破坏方量与冲击力也会减轻很多。
反观两栋灾毁房屋,紧邻切坡坡脚,缺乏必要的缓冲地带,一旦出现滑坡,房屋将直面土石冲击。因此,根据切坡的方向与岩土体的坡向关系,确保房屋与切坡坡脚之间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即“一坡一向一距离”,是预防滑坡灾害的关键所在。在规范削坡前提下,坡脚还应设置砌石或混凝土挡墙。
“一土一岩一方案”
保靖县复兴镇发生山体滑坡的那个夜里,该县碗米坡镇一个叫“大树林”的地方,也出现了同样的灾害,一栋房屋被无情地掩埋。
事后调查发现,该滑坡区域残坡积物较厚,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此外,该区域地势陡,上部为缓坡台阶耕地,暴雨时有利于雨水的渗入,增加了滑坡变形的可能性。
(大树林滑坡现场)
湖南山地丘陵多是红层、花岗岩、变质岩区为主,均属于易崩易滑地层,催生了大量类似大树林的地灾隐患点。“如果避免不了切坡建房,就必须做好事前事后防护,‘一土一岩一方案’就是值得推广的防护策略。”陈全明说。
所谓“一土一岩一方案”,指根据切坡所属的岩土体特征,出具对应的治理方案,尤其是针对具有潜在地质灾害区域,要严格按照勘查设计进行施工,并开展长期监测,及时发布预警。
“睡前屋不睡后屋,睡楼上不睡楼下”
2020年6月5日21时,新邵县大新乡某村发生山体滑坡。泥沙石块砸穿一户人家后墙,把一楼卧室摧毁了。
(事故现场图)
陈全明说,切坡建房多数属于“顾前不顾后”,而地质灾害多在夜间发生,往往以摧毁房屋后墙为主,一楼后屋的床铺就成了最危险的区域。在此背景下,实施“挪床行动”就变得很有必要。
“挪床行动”之要旨,总结起来是两句话,“睡前屋不睡后屋,睡楼上不睡楼下”。这个办法看起来“土”,却很实用,可大大降低地质灾害中的人员伤亡风险。
今年入汛之前,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乡镇、村组干部和群测群防员逐户上门推动实施“挪床行动”。
但“挪床”并不能高枕无忧,如遇强降雨过程等极端天气,一定要按“四个一律”的要求做好避险转移,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
当雨量达到临灾预警值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当发生险情异动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当风险隐患不能准确预判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当夜晚风险隐患难以研判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来源: 自然资源视界
作者:轻舟
编辑: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