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曾天雄 葛晓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强省的内在要求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曾天雄 葛晓玥 编辑:刘艳芳 2025-02-02 11:37:58
时刻新闻
—分享—

2503x41.jpg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湖南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农耕历史,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湖南农业强省的内在要求,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作用,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湖南担当。

技术革新引领,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一方面,要把种业创新摆在关键位置,发挥种业是农业“芯片”的作用。立足种业科研优势,挖掘湖南种业特色,联合科学家群体和企业家群体,重点打造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加强岳麓山实验室、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统筹推进农业应用技术创新与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化水平。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高地,形成以多元化、集群化、智能化为特点,以“一中心三基地三示范区”为核心的农机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制造智能化、产品智慧化、操作无人化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强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应用,在对农机具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中,提升自动化水平和作业精度,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协同产业生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多年来,湖南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但仍面临加工环节较薄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要实现高产量带来高效益,就要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推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依据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现代农业产业。湖南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优做强水稻、油菜、油茶、生猪等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粮食、畜禽、蔬菜、茶叶、水产、水果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行动,引入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增产扩能,在优化供应链中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延长产业链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赋予农产品“第二次生命”,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与应用。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探寻农业与数字、旅游、文化、康养之间内在联系和契合之处,培育一系列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质态,促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打破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壁垒,为科技成果的评估、交易、融资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树立质量优先、以品质塑品牌理念,支持湘米、湘油、湘茶、湘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提升湖南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湘”字号农业品牌,助推“湘品出湘”“湘品出海”。

绿色发展导向,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绿色生产力。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各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多种手段,加快培育新型生态经营主体,努力打造绿色农业示范项目。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提升生态颜值中不断做大经济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保护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立足种养结合,统筹规划生态恢复和农业减污固碳。湖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要科学规划用地养地,牢牢坚守耕地红线,合理划分还田区域,有效利用草山草坡和冬闲田发展优质饲料牧草,构建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准入、限制、禁止要求,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模式。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绿色规模化利用,发挥生物质资源的可再生作用,从而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促进农业领域“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湖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稳国本,粮安天下。要把广大农民、广袤田野、广阔农村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湖南农业强省的内在要求,真抓实干、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开拓进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南农业新篇章。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曾天雄 葛晓玥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