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自然资源报丨沅澧大地何以岁稔年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陈琛 王丽容 彭小云 编辑:朱婷劼 2025-04-16 09:43:30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图片

湖南,以连续4年站上600亿斤台阶的成绩,稳坐我国水稻产量大省“头把交椅”。那么,谁又是湖南省的“产粮一哥”?

图片

桃源县丛桂山下。李方勇 摄

春耕蕴希望,播稻洞庭西。2024年,常德市以383.7万吨的粮食总产量,连续21年稳居全省产粮榜首。

依临洞庭湖区的常德连年拔得头筹,自有其道理。每年,约有94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灌入洞庭湖。随之而来的泥沙淤积成千万亩沃土湖田,打造出一个殷实粮仓: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耕地面积达667.75万亩,超出耕地保护目标15.77万亩;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83.8万亩,水田、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占比达到83%;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84万亩,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

年年岁岁严守耕保红线,矢志耕作稳当“产粮一哥”。沅澧大地何以岁稔年丰?

图片

稻谷丰收。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田护田

常德市汉寿县的水稻种植面积超136万亩,总产量超59万吨,种粮面积、产量均居湖南前列。数据显示,汉寿县耕地底线目标为90.3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0.92万亩。

“2023年,市政府下达给县里的耕地恢复任务是1万亩,我们完成的恢复面积为1.34万亩,实现耕地净流入。”汉寿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陈精忠介绍。

图片

汉寿县岩汪湖镇武竺山村万亩早稻示范基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耕地面积连年增加,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全方位发力。

在汉寿县岩湖镇武竺山村的田长制公示牌上,耕地网格四至范围和各级田长信息一目了然。汉寿明确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粮食生产,实行粮食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同时,整合资金加大对双季稻种植、集中育秧等实施奖励补贴,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

在沧浪街道老鹳树社区,种粮大户粟少春正组织工人进行早稻栽插。这几年,粟少春持续扩大双季稻种植规模,不断享受着“一早一晚”带来的喜悦。今年,他的早稻面积突破900亩,辐射岩汪湖镇水果山村、沧浪街道老鹳树社区、岭湖社区。“我要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尽微薄之力。”粟少春说。

这边,耕地增产、农民增收;那边,违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连年减少。“增减”之间,是汉寿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外化与显现。

汉寿是“中国甲鱼之乡”,年产商品鳖3.5万余吨,年产值40余亿元。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之下,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党政同责、法院联动、财政恢复……汉寿实招频出。2022年起,汉寿与本地挖掘机驾驶员签订不破坏耕地责任书,县级领导联点21个乡镇,促进耕地恢复。重拳出击之下,2022年以来,当地已累计恢复耕地超3.5万亩。

如今的汉寿,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笑容洋溢在越来越多群众的脸上。

从零碎“巴掌田”到整片高产田

从汉寿县向北,是洞庭湖西岸的澧阳平原,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澧县坐落于此。

湖广熟,天下足。“澧”字以象形的方式记录着早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水滋谷养的悠悠往事,其境内的城头山遗址发掘出国内迄今最早的人工水稻田,也让洞庭湖成为世界稻作的发源地。

图片

城头山遗址航拍图。

早些年,澧县曾面临耕地“非粮化”趋势凸显的困局。“三调”数据显示,澧县耕地流失严重,恢复耕地缺口较大。“以前,我们这里每户能分到的耕地并不多,分散种植、粗放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种粮大户王先友说。

城头山遗址周围,耕地保护的传承正在继续。在梦溪镇梦溪社区一片刚恢复的耕地上,插下的秧苗已返青。此前,这里曾是一片柑橘园。

“为了能多一些收入,村民会在耕地上种果树。目前,我们在已经复垦的3.8亩上种了粮,今年会把这一连片土地全部恢复。”梦溪镇自然资源所所长张惠平说。

梦溪社区的案例,在澧县并非个案。当地肥沃平坦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让葡萄、柑橘等经济作物种植兴起,占用耕地搞乡村旅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度使澧县的耕地流出较多。

如何让抛荒的土地“活”起来,流出的耕地“变”回来?

2022年以来,澧县全力推进耕地恢复,科学编制耕地保护方案,严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行为,同时依托湖南田长 App,积极推行“田长+检察长+N”工作机制。截至去年年底,澧县已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1.7万亩。

王先友的水稻田,与城头山遗址只有一网相隔。古老稻田的春耕秋收,在这里从未停歇。

2015年,王先友承包了近5000亩土地,流转村里2000多亩地,种植双季稻,亩均年产1000公斤以上。“县里鼓励我们集中连片种植水稻,给足了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王先友说。

“这几年有亏有盈,但种粮总体还是稳赚的。”在王先友看来,将“小耕地”变成“大沃田”,让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是件大好事,“以前种田要肩扛手拎,现在的农田能机械化、规模化作业,成本降了,收入自然就高了。”

让农田回归粮田只是第一步,粮田还必须姓“良”。“我们把一片片‘巴掌田’、低效田‘化零为整’,逐步变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连片田、高产田,让越来越多的大户多种粮、种好粮、保增收。”张惠平说。

图片

澧县如东镇农田俯瞰图。

答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答题

春和景明,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的稻田绿意盎然。村民戴宏的“饭碗田”就在这里。

早些年,戴宏在外打工,当过修车工、广告推销员。2015年,戴宏辞职回乡,当起了新农人。

在“老把式”父亲的扶持下,戴宏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村子一半多的田都由他流转。这几年,他家的双季稻每亩年产达1100公斤。

戴宏家所在的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连同周边乡村1.1万亩水田,近年来建成了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保科科长彭书科这样介绍抓耕保的成功秘诀——

突出党政同责,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得到层层压实。先后出台《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保护实施方案》《常德市加强耕地保护十条措施》等,组建田长制工作保障专班,建立自然资源约谈问责机制;

突出管护同进,永久基本农田得到特殊保护。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全面查清“三区三线”成果中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各类需要处置情况,分类处置;

突出数质同升,耕地占补平衡得到全面落实。严格落实占补平衡规定,加强项目占用耕地审查,全力加强耕地开发全程管理,实施补充耕地攻坚战;

突出惩防同力,违法乱占耕地得到有效遏制。紧盯问题多发、易发、复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限期整改。

图片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守好耕地,耕耘未来。常德以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实际行动,确保了粮食生产有足够的土地资源,让更多像戴宏这样的新农人想种粮、能种粮、种好粮,沅澧大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之路越走越扎实。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陈琛 王丽容 彭小云

编辑:朱婷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