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新发现的大熊猫化石,有研究成果了

来源:自然资源视界 编辑:朱婷劼 2025-04-16 16:15:26
时刻新闻
—分享—

湘西八面山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已有阶段性研究成果。

“这些化石大熊猫生活在约2900年前,属于一个与现生大熊猫不同的独立演化种群。”研究团队核心成员童光辉透露,相关报告将在近期以论文形式发布。

图片

八面山大熊猫颅骨化石。(图/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上述大熊猫化石,是2022年8月发现的,地点是湘西龙山县八面山一个深达百米的溶洞内。化石件数较多,包括大熊猫颅骨、下颌骨等,经分析来自至少三只大熊猫个体。这也是时隔20年后,湖南再次发现大熊猫属的化石。

湖南省化石办副研究员、省地质博物馆研究部部长童光辉,参与了这批化石的发掘。他带回来的样品中,有一个大熊猫颅骨化石,“测量后发现其最大长度为316毫米,超过了现生大熊猫的平均值,甚至超过了部分巴氏大熊猫(大熊猫演化史上体型最大物种)的颅骨最大长度。”童光辉当时隐约有感,这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大熊猫种群。

后续研究,证实了童光辉的猜想。他所在团队,从三件八面山大熊猫化石中提取到了线粒体基因组;在大熊猫粒体基因组谱系树上,这三只八面山大熊猫形成了一个单独分支,代表着一个具有谱系地理特征的古代种群。

碳十四测年表明,这三只大熊猫生活在大约2900年前。或许是因为年代不太久远,其骨骼尚未完全石化,加上溶洞恒温恒湿环境有保护作用,让化石中存留了比较完好的线粒体基因组。


小知识

线粒体基因组,是存在于生物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大多数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闭合的环状双链 DNA分子。每个动物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DNA序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好比每个人的指纹都有差异。

近几十年来,科学界对大熊猫线粒体基因组做了大量研究,绘制出了“大熊猫线粒体基因组谱系树”。在这棵树上,不同种类的大熊猫会处在不同的分支上。比如,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线粒体基因组中的 DNA序列有一些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它们被划归谱系树的不同分支上——这也是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被分为不同亚种的重要依据。同理,只要获得任何一只大熊猫的线粒体基因组,就能判断他所属的种类。


八面山大熊猫的线粒体基因组,在谱系树上占据了一个单独分支。这说明,它是一个独立演化的种群。

八面山大熊猫化石,也填补了湖南一项空白——没有全新世大熊猫化石。全新世是一个地质时代,也就是从大约1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这个时间段。

此前,湖南发现过多处大熊猫祖先类群的化石,包括武陵大熊猫和巴氏大熊猫,但它们都生活在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前的更新世。

图片

更新世巴氏大熊猫分布图。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巴氏大熊猫,是熊猫演化史上分布最广泛的一个亚种,代表了熊猫家族最鼎盛阶段。它可以看作现生大熊猫的祖先,其骨骼结构和现生大熊猫无本质区别,但体型更大。


大熊猫家族曾经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今却蜷缩在川、陕、甘相邻的局部山区。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种通行观点认为:大约1万多年前人类进入新时石器时代,随着人口增多,开垦种植扩大,自然竹林减少,再叠加气候变化因素,使得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地区的大熊猫丧失了生存空间、逐渐消亡。只有极少数熊猫种群向西迁徙,最终在四川卧龙和秦岭长青山等地繁衍下来,并演化出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这就是大熊猫“西迁说”。

“从线粒体基因组谱系树看,在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分化之前,就出现了八面山大熊猫这个种群。”童光辉说,“八面山四周绝壁如削、顶部平缓广阔,能很好的隔绝人类活动,对动物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大熊猫应该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很长时间。”

上述信息不禁让人猜想:若大熊猫“西迁说”成立,八面山是否其中一个中转站?大熊猫族群在八面山休养生息后,是否继续西迁之路?是否在现生大熊猫种群中留下了遗传成分?”

这些猜想,对人们了解大熊猫进化脉络、优化大熊猫保护策略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只获得了八面山大熊猫的部分基因组,今后若得到了全基因组,或许能够解答上述问题。”童光辉说。

来源:自然资源视界

编辑:朱婷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