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南实践新答卷

来源: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作者:郭胜 刘佳 侯珂伦 编辑:朱婷劼 2025-04-29 10:35:3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湖南省组织修订的《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绿心规划”)正式印发。

廿载耕耘,绿心对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意义和推动作用愈加显著

图片

1.首创探索阶段(2005—2015年)

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3—2020年)》首次正式提出绿心功能区概念,要求创新发展绿心。2011年,省政府批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绿心总规”),划定绿心面积522.87平方公里。2013年,省人大通过《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绿心条例”),开创国内自主立法保护城市群绿心先河。

2.局部修正阶段(2016—2020年)

2016年,根据三市人民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请求,经全面科学评估,省政府同意启动绿心总规修改。2019年,绿心条例修正;同年,省政府批复绿心总规修改,绿心面积增加到528.32平方公里。

3.重构提升阶段(2021年起)

2021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纳入长株潭一体化2021年标志性工程名单。2022年,国家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都市圈生态绿心”。2023年,《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总体设计》成果印发。2024年,国务院提出“支持长株潭生态绿心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模式”,同年,省人大通过绿心条例修订。近日省政府批复的绿心规划,绿心面积进一步增加至529.79平方公里,开启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作为绿心规划的核心技术团队,自2022年10月起参与到前期评估研究工作,经过2年多精心编制的规划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和行业专家高度认可,为探索完善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大尺度空间生态保护和城乡融合的新机制提供借鉴。


三大创新亮点

1.工作组织层面

(1)建立部门融合、省市联动的协商机制

组织层面,建立跨部门联席会商制度,通过议题清单化管理明确绿心规模论证、分区管控、核心指标等重点攻坚方向,确保决策科学性与执行穿透力。技术层面,组建“1+3”省市联合专班集中办公,形成“基层诉求直报—技术方案共研—实施路径反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沟通协调效率。

(2)坚持开门问策、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几百次实地调研、几千份问卷调查,深入分析、评价历史和资源本底,为生态价值提升和精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规划方案公示和三轮公开征求意见,深入村级组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凝聚各方共识、操作性强的务实规划;经过四轮专家论证、院士领衔专家评审、规划风险评估,吸纳专业建议,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图片

2.技术路径层面

(1)实施“分区管控—廊道约束—空间适配”全域全要素精准管控

图片

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区的绿肺,考虑绿心与长株潭都市区的生态外溢和辐射关系,在三市交界的1200平方公里区域,基于50m×50m网格单元开展生态价值与开发强度双评价,前者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双重评估,识别山体、水系、森林、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要素;后者以城乡建设用地占比为指标,严格对标国际生态宜居线与国家级生态管控阈值。采用“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优化—省级国空校核”技术流程,并通过空间叠合分析精准划定核心保护区与融合发展区,形成刚性管控边界。

图片

创新构建三级生态廊道管控体系,科学设置刚性管控宽度,一级廊道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二、三级廊道强化城乡生态网络连通性,以此建立廊道断裂点修复机制并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库。

图片

深化“规划单元管理+分区分类引导”的指标与空间适配机制,探索建设用地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定量不定点”的审批制度,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城乡建设空间与生态保护协调适配。

(2)谋划“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方位绿色转型增值体系

生态产业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花卉苗木和林下经济向现代化、高端化、定制化转型,创建“长株潭绿心”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山上有林、山腰有果、山下有花”的生态农林产业图景。谋划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推动“农(林)会文体康旅”融合发展。

产业生态化,以绿色技术重塑产业体系。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建设湘江科教走廊,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吸引并培育未来产业聚集,形成生态价值外溢和反哺效应。强化数字化与低碳协同,集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资源或平台在绿心全方位先行先试,实现数字赋能低碳管理。

图片

(3)构建“一环两廊六脉”全域公园价值转化网络

以“绿心景区化、生态景观化”推进林相改造和生态修复,整合四大自然公园、31个郊野公园及城市公园节点,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可进入可参与的“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森林”的全域公园体系。

以“绿道为牵引、群众可共享”的1000公里网络化绿道,串联“三区四廊”,通过“一厅一道一园”超级IP集群引爆绿心文旅热度,以“绿道+”模式,带动片区综合治理、绿色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共富。

图片

3.实施监督层面

(1)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规划体系

依据绿心条例,建立以绿心规划为统领、绿心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图片

绿心规划是“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省级区域发展规划”,是绿心保护和发展的行动纲领,重在定方向、定格局、定总量、定标准,发挥引领作用。绿心国土空间规划是“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侧重分指标、落边界、细管控、促协同,传导落实发展规划,发挥基础作用。

图片

(2)探索“战略目标—空间格局—项目储备—政策配套—平台支撑”全过程规划实施路径

以实施为导向,构建“战略目标—空间格局—项目储备—政策配套—平台支撑”递进式规划路径。统筹考虑高水平生态保护、高质量绿色发展、高品质城乡融合、高效率协同治理,通过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辅以生态安全格局刚性约束机制与重大建设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同步探索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等政策工具,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政策创新组合包,最终以平台管理为抓手,推进绿心现代化治理水平跃迁和数字化转型。

图片

(3)搭建绿心“多规合一”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规划同步搭建绿心“多规合一”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横向打通省直部门数据协同,纵向打通省、市、县三级实时数据共享,推动绿心保护数智化转型。

通过“平台管规划”,建立规划全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确保规划实施全过程留痕、动态管理和预警,辅助智能科学决策。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年度监测、重点领域监测评估。

通过“平台管审批”,建立并联审批机制,提高审查效率,强化自动化准入管理,实现建设项目在线申报和合规性检测前端校验,为建设项目选址提前预判可行性。

通过“平台管监测”,完善天空地网立体监测,融合多源卫星遥感、铁塔视频、智能无人机库、碳储量碳汇等监测手段,实现绿心动态监测和事中事后智能预警,实时追踪督办整改进度。

图片


未来愿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

规划至2035年,长株潭三市的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基本建成,绿色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得到全面保护,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转型发展制度样板,成为“两山”理论重要实践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共享空间。

来源: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作者:郭胜 刘佳 侯珂伦

编辑:朱婷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