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足,“湘村”兴。土地要素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部门统筹用好用足土地要素保障政策“工具箱”,着力激活“沉睡的土地”、推行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网上办、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这些接地气的举措为广袤“湘村”和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农村建房审批“掌上办”
“以前申请建房手续多、时间长,现在通过手机就能提交材料,在家就能申请建房、领取证书,真方便。”2024年7月,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村民吴琪彪领取到批准建房相关证书后高兴地说,当地政府还主动提供踏勘测绘、定桩放线、审核发证,服务非常细致周到。这是湖南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试点首个通过“一网通办”办结的项目。
过去,农村建房审批存在多头跑、时间长、材料多等现象。2024年,湖南选取益阳市为试点,开展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改革。试点以来,申请人跑动次数、办理时限、办事材料、表单内容等得到有效精简优化。得益于省“一网通办”系统与全省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申请人可在线提交申请材料,乡镇政府一站式核发相关证书。
为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2025年1月,湖南省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5部门联合出台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村建房审批“一网通办”。
根据该方案,相关部门依托省“一网通办”系统和“湘易办”服务端,开设农村建房“一件事”专区,申请人可自主选择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小组讨论公示、村级审核上报后,当地政府开展一站式受理、选址踏勘、联合会审,以及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村宅基地批准书》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村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用地测量、农用地转用、不动产登记等工作,是农村建房审批的重要环节。”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农村建房审批难题,我们牵头完成‘全省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平台’建设。待到该骨干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农村建房审批时间将压缩至16个工作日以内,预计因申请和审批产生的跑动、材料等成本将降低50%以上。”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浏阳市是著名的烟花爆竹生产贸易基地和科研中心,其花炮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
彩印包装对于花炮产业提升附加值、塑造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资源部门全程指导下,我们积极盘活闲置用地,建成湘赣边彩印包装示范基地,项目从立项到办理用地手续仅用时2个月,目前引进的21家彩印包装企业均办理了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浏阳市大瑶镇党委委员卢新明介绍。
隆回县因《早安隆回》歌曲火爆全网。2020年以来,在当地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隆回县向家村建成了村史馆、彩虹滑道、儿童乐园等17个乡村产业项目,用地面积达150余亩,成为周边“网红打卡地”。这些项目的建设,极大丰富了向家村的乡村产业业态,带动146人就业。2023年,该村人均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12.3万元。
宅基地附属用房占地是否纳入宅基地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如何加强日常监管……这些乡镇干部和村民关注的问题均可在2024年年底印发的《湖南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中找到答案。
此前,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分散在不同文件中,导致基层对政策掌握不全面、理解有偏差,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对此,湖南厅精心编制了较为全面的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湖南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负责人表示:“这本小册子有大用处,有效解决了用地政策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不充分的问题,对于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起到推动作用。”
提升“颜值”更宜居
青山如黛、绿水潺潺、老街蜿蜒,让村庄更有“烟火气”“乡愁味”。
近年来,在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湘村”过程中,株洲市自然资源等部门出台《村民建房和风貌管理操作指南》,建立规范建房奖励制度,努力实现用地有保障、乡村风貌有管控、人居环境有提升。2024年,该市775户村民获市县两级规范建房奖励资金363万元,在当地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当地政府在溪洲村打造溪洲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如今的溪洲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农贸集市焕然一新。
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级财政已安排2亿元预算资金,以13个省级重点片区、1000个省级重点村、1500余个市县级重点村为主,进一步增强村庄规划实用性、强化乡村整体风貌引导、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为建设“和美湘村”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
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举措,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夯实乡村发展“耕”基
常益长高速铁路(宁乡段)梁场、施工便道临时用地复垦不易,需破除厚重的混凝土浇筑层,清除地表杂物,挖沟筑埂,耕作层回填,最终形成地块方正、沟渠连通的水田。近年来,宁乡市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作为,努力啃下临时用地复垦这一“硬骨头”,制定临时用地复垦工作规程、验收标准等,全面推进临时用地复垦工作。如今的临时用地复垦项目区,农作物茁壮生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以来,湖南自然资源部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变化监测和核查整改,开展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会同农业农村部门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恢复,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洞庭湖区和平原地区耕地批量增加,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建成全省耕地保护“一张图”,优化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布局,大力推进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让优质耕地耕作层“异地重生”。
下一步,湖南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强化用地保障,努力提升工作质效,为全省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朱婷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