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时代,土地在农民眼里十分金贵。活色生香的春耕图在我脑海中是如此亲切而诗意荡漾:农民扶着犁头,扬着竹鞭,牛儿拉着铧,一页页像翻书似的,新鲜的泥土一行行排列在水田里……如今在一些农村,这样的春耕图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土地已经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人进城成了普遍现象,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只剩下劳动力较弱的老人与儿童,造成很多土地被闲置荒芜,农村土地荒芜成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有效遏制农村土地荒芜,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效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为什么把田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即使在全面取消农村耕地税费负担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还是弃田地而去?寂寥田地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传统种养业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其规模小、技术低、成本高,加之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却居高不下,导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极易受到气候等风险的影响,如果遭遇自然灾害,则是入不敷出。所以种田不仅没赚到钱,算下来反而还要赔入不少的成本进去。
其二,在很多人眼中,种田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将种子撒在土壤中,然后定时施肥,等到农作物成熟后就收割。如果你去到农村你会发现如今还在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年纪很大的,他们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也最熟悉土地和季节的变化,他们的种植经验是书本上没有的。如今农民观念发生改变,很多农民都进城务工了,会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留守在农村基本上是老人、女性及儿童,这些留守者受年龄、身体、文化程度上的限制,难以从事负荷高和技术含量高的农活。另外由于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在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城镇学校。为了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部分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到务工所在地就读,或由老人带着孩子到乡镇、城市,租房送孙子读书,造成大量土地无人耕种。
其三,由于农民自身科技素质不高,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实用技术推广和品种改良很难到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群众对种田失去兴趣。有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田块分散、位置偏远,大量劣质土地不适宜耕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个别村组交通不便,农用物资运不进去,农副产品运不出来;渠、塘、堰等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需求,病险塘库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新建水利工程设施面临资金投入匮乏的难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农民逐渐丧失种田信心。
众所周知,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荒芜的问题?怎样才能重现昔日农耕忙碌的身影?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土地资源和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及《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湖南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对当前农村荒芜的土地,村组可按法定程序收回,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发包;对现在农村荒芜的土地,可规划种植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对无法转包的坡瘠荒芜土地,即使没有达到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还林还草的计划。通过还林还草计划,消灭较大面积土地荒芜。加快土地流转,稳定土地二轮承包关系,明确土地“四权”,即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明确发包权。打消农民政策上的担忧,将荒芜土地集中向大户流转、向经济能人流转,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路子。
二是落实惠农政策,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改变过去按计税面积发放补贴的办法,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据实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未种田的农户,坚决不准享受补贴。对种田达到一定规模的大户,亩平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每年组织评选粮食生产标兵,给予重奖,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农民耕种热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层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通过科技推广运用,解决广种薄收和增产不增收问题,把农民的主要精力重新吸引到土地上来。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面考虑土地问题复杂性的基础上,进行周密周全的制度和政策设计,统筹谋划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一轮农村土地普查中,新增农村荒芜状况调查,以实情、实据,为土地改革制定新政,提供依据。相关部门,确实加强土地情况调查研究,会同相关部制定政策,出台新规,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建议林业、农业、水利、牧业等部门,吃透广大山岭区农村土地荒芜情况,结合实际,帮助山区群众利用好土地资源,让土地实现价值。将大城市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促进小城镇建设,也就是城乡一体化,这样既可以解决城市拥堵又可以解决不离乡不离土的问题。还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使种地的与打工的收入几乎持平,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农民耕地,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因土地制度的不同,治理农村土地荒芜是一个“很中国化”的实践问题,国外没有与此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内容上有联系的主要集中在乡村合作组织、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上,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乡村合作模式的经验。就国内而言,浙江省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案例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金华市琅琊镇上盛村实施土地流转承包,化荒田为农场,把原来的小农经济转变成合作社经营。田园果蔬合作社把上盛村和周边村里许多外出务工者和老人手中的闲置田地租赁过来,然后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扩大了经营规模。另外,余杭、德清、义乌等地都作了有益尝试。我省祁阳县白水镇柴塘村,给荒芜多年的土地通过扭转,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强强合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利用水体污染生态治理及资源化再利用专利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即种养结合,观光休闲于一体,带领十多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青山绿水的再现,构建了优美的生态圈,带动周边经济迅速发展。
民以食为天。农村大面积土地的荒芜,民以食为天的格局也在悄悄地打破。我们在发展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务必要更多的关注农村土地荒芜的问题,想办法让农民不用奔赴五湖四海谋生,能就近就业、能实现增收重返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让土地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让荒芜沉睡土地重现忙碌的身影,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乡村进入新时代之路,才是“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最好诠释。
作者简介:齐兰贵,中科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农业集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