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智果 何青 通讯员 蒋卓斌 姚伟期 周达 邵阳报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土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也是各种利益冲突博弈的激烈地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土地的依法保护监管已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在耕地保护的“国之大者”中,邵阳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三长”制度,即田长+检察长+警长,凝聚合力,严格土地执法监管,蹚出了耕地保护依法治理新模式。
今年来,邵阳实现了耕地保有量“进大于出”的历史性转折,这与实行“三长制”不无关系。
▲邵阳召开全市打击整治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
那么,“三长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套“1+1+1”的“邵阳公式”具体有何内涵?
邵阳三年两吃“螃蟹”
3年来,在土地执法上,邵阳两次在全省率先“吃螃蟹”。
一次始于2020年12月底,自然资源部和最高检决定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邵阳成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检察机关在土地执法查处领域加强协作配合的试点地区。这个试点简称“田长+检察长”。
另一次在2023年初,邵阳在试点“田长+检察长”尝到甜头后,对“公式”做了加法,增加了警长。
1(田长)+1(检察长)+1(警长)公式的背后,希望最终结果是=0(即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存量全清零、增量零增长、全年零发生),为全省土地执法提供“邵阳样本”。
“三长制”是怎么加的?先说一个故事。
今年10月24日,邵阳域内一处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养猪场被拆除。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向记者介绍,拆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良田必须是粮田,但有些老百姓并没有红线意识。自然资源部门和乡政府曾多次派人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其拆除违法建筑物,但当事人并未执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不行,那就只能强制执行。
这时候田长+检察长+警长“长牙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三个部门合力,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目前该地块已土地平整,正在进行复耕复种。
其实,光天化日下的土地,要守护好也不是件易事。
邵阳市属丘陵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耕地保护压力大。而在土地执法监管中,通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调查取证难,有时真正的违法占地者迟迟不露面;违法制止难,土地执法人员无法开展强制措施;强制执行难,比如拆除违建,土地执法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
而这套“邵阳公式”中,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映林向记者介绍,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面排查、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
检察机关负责在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会商等方面提供指导;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或移送审查起诉的,及时审查;对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及时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等。
公安机关则负责配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涉嫌犯罪的违法线索提前介入,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土地、矿产违法犯罪案件。
“田长+检察长+警长”制度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已日趋成熟,成为邵阳扎牢严格土地执法“篱笆”的稳固桩基。
“三长制”和“六个强化”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要干好一件事,凝聚合力愈发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
而邵阳市“三长制”的合力能形成,在于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部门互动。
2023年以来,邵阳市委书记严华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耕地保护工作专题会议部署研究。邵阳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会,进行现场调研督导。
今年3月,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邵阳市人民检察院、邵阳市公安局联合印发《邵阳市打击整治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给“合力”指明了方向。
▲“三长”联动,现场执法。
在土地执法过程中,邵阳也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的办案规程。
比如今年邵阳某县查处一起耕地“非粮化”典型案例,就体现了“三长制”有序有效的流程。
当事人系承包村里耕地的种粮大户。2022年12月,该承包人私自将自己承包农田开挖建设鱼塘,破坏基本农田18.6亩。
今年6月2日,该县自然资源局进行立案查处,下达了相关通知书。
因该案破坏耕地数量较大,涉嫌破坏农用地罪,今年6月15日,该案被依法移送该县森林公安局。7月份,该县森林公安局对该村民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三长”执法过程有理有据,既有“先劝后法”的人文温情,也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判断、更有违法必究的强硬措施。
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结合“三长制”,他们总结了“六个强化”工作法。
即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强化责任前移,抓好‘两早一严’;强化审批服务,做到疏堵协同;强化实绩考核,开展整改攻坚;强化部门联动,完善机制建设;强化数字监督,‘人防+技防’推进耕地精准保护。
通过“三长制”和“六个强化”,意图构建环环相扣、无缝链接的工作机制,堵住土地执法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三长制”做对了什么
握拳发力,打出什么效果?杨映林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变”字。
洞口县醪田镇,曾有一个废弃了3年多的采石场,生产期间造成矿区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毁损或压占水田、旱地、林地等土地25.5亩。但采石场被依法关闭后,企业方一直未对矿区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2022年12月,邵阳市人民检察院向该市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今年2月,市中院开庭审理此案。
▲公益诉讼起诉人与被告签订调解协议。
庭审中,采石场负责人尹某主动申请自行修复,要求进行公益调解,法院遂组织尹某和检察院进行调解。
为确保生态修复落到实处,检察院还邀请自然资源、林业等主管部门参加调解,并对修复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不久后,尹某抓住春耕时机,主动完成了土地复垦,并经验收合格。
如今,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
▲现场查看复绿情况。
邵阳大地上,这样的“变”,还有很多。那么,能够取得这些改变,邵阳土地执法的“三长制”到底做对了什么?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邵阳地处山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民风剽悍,在土地执法中,当地根据执法对象采取了不同“挡位”的执法力度。先是自然资源部门进行规劝,拒不整改的视情则有公安、检察机关介入。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先礼后兵”,人为拓展了执法的空间纵深。
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基层工作繁杂量大,牵扯面广,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往往较难,即便能够解决问题,也会付出较高的行政成本和沟通成本。邵阳的“三长制”无疑是一种新模式,面对“同题作文”,不同部门之间形成合作机制,减少沟通成本和程序消耗,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能节约行政成本。
勇于创新,探索向前。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是题中之义。邵阳土地执法“三长制”也是基层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作为全国试点,这既是邵阳的使命任务,也是地方的作为担当。与取得的成效比起来,这种敢于创新、探索的勇气,或许更值得肯定。
邵阳市“1+1+1=0”耕地保护“长牙齿”模式,已被湖南耕地保护工作创新成果集收集。邵阳市评选出了8个耕地保护优秀典型案例和20名最美田长。
截至12月8日,邵阳市2023年自然资源部卫星图片违法用地的数量、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的面积同比2022年分别下降63.97%、75.13%、71.68%。
守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红网 观潮的螃蟹
作者:蔡智果 何青 蒋卓斌 姚伟期 周达
编辑:肖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