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长期从事水文地球化学、水污染控制、地下水污染及防治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与国际相关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合作关系。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让王焰新意识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
王焰新认为,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客体,以人为主体,以知识传授、自然学习、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让受教育者感知与世界、与自然环境、与下一代的关系,从而达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和提升自我的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情感链接,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解决与自然环境相关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王焰新对记者说,在发达国家,自然教育已与高等教育和民间教育融合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在我国,自然教育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仍处于空白阶段,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和理论工作较为薄弱,缺少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自然博物馆等教育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多数高校生态教育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水平亟待提高,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还没有开设生态环境类必修课程或缺乏生态环境教育内容。
为此,王焰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如下建言:
一是启动编制并组织实施我国自然教育规划。规划应着眼于构建我国自然教育体系,对自然教育领域的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行业自然教育国家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自然教育平台建设等作出工作部署并予以资金支持。二是修订并实施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类人才队伍建设十年规划。加大生态环境类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招硕引博”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和后备力量。大力提升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业务培训规划,加大培训投入。合理调配各业务部门干部,在基层一线艰苦磨练中“墩苗”打磨,使年轻干部在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为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制度,从税收等方面加大其企业支持力度。三是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类人才创新能力。引进、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并在国家级人才计划遴选中单列指标予以重点引导、支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环保企业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布局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学前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产品研发,大力提升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肠梗阻”。四是加快推进自然教育和生态环境类人才供给侧改革。把自然教育内容纳入大学和中小学课程,构建系统化自然教育体系。引导、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社会需要,适当增加生态环境相关学科专业,并明显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增大复合型、创新型生态环境类高层次人才供给。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羿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