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开幕。会议总结了过去五年湖南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擘画了未来五年湖南发展的美好蓝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努力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思想,转化落实为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充分发挥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关键举措,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 8月18日上午,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长沙召开。
强化顶层设计。5年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从“单一松软”向“系统刚性”、从“多规不一”到“多规合一”的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变。今年,成立省委书记任主任,省长任第一副主任的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9月13日至14日,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委组织部在省委党校举办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专题培训班
摸清空间“底数”。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全面查清了122个县级调查单元、2067万个图斑上每一寸国土的利用现状。整合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底图”,形成6大类、514个图层的数据库,基本实现全省规划数据“一张图”。
▲ 3月23日,省厅召开全省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吹风会
划定活动“底线”。认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基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319.95万亩,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和6轮城镇开发边界模拟划定。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督促指导市县规划全面铺开。
▲ 10月9日,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陈仲伯调研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花卉博览园片区规划选址工作
打造中央公园。以保值增值为根本遵循,以“山水芙蓉,绽放绿心”为总体空间形象定位,以“绿心+”为实现路径,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共享空间。目前,已会同三市组建专班,召开工作部署会与方案征集启动会,深入开展现场踏勘和实地调研,完成绿心地区785平方公里7厘米分辨率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建设,并对奥体中心、省园博会、科创走廊、交通优化、林相改造等多次进行专题研究。
▲ 7月8日,省厅举行村庄规划综合服务团出征仪式
推进村庄规划。提请省政府召开动员会议,优先启动6774个重点村庄规划编制。推行村庄规划“一师两员”制度,派出12个乡村振兴服务团和500人村庄规划综合服务团赴县市区驻点服务。
二、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根本途径,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强化规划管控,实行“一张图”管理。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任务分解下达市县落实。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统筹推进耕地现状、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等情况落实到具体地块,将“占在哪里”、“补在哪里”、“提升在哪里”等重大问题在一张图上规划得清清楚楚,相关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广。
▲ 8月26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违法用地整改工作专题会议在长沙召开
严控建设占用,做到“能不占就不占”。在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农转用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引导科学选址,做到能不占就不占、能少占不多占、能占劣不占优。强化土地要素供给,近5年累计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22.55万亩,供应土地179.41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9998亿元。今年来,又对“三高四新”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组建工作专班,实行“一对一”跟踪保障。1-10月,全省共批准用地17.23万亩,其中重点项目7.22万亩,301个重点项目中已有212个及时落地,长沙机场改扩建、沪昆醴娄段扩容、椒花水库等重点项目提前拿到国家批文。聚焦“车位、厕位、学位、床位”,批准芙蓉学校用地10宗262亩,供应教育、医疗用地4923亩,同比增长119.5%。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着力盘活存量,从源头上减少建设占用,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0.13万亩、闲置土地10.95万亩,处置率位居全国前列。
严格落实“两个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稳定耕地一亩不少”。在严格落实用地报批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在全国创新推行动态监测占补平衡,对卫星监测发现的耕地流失问题,全省先后冻结或划扣有关县市区耕地数量指标2.49万亩,同步建立红橙绿三色预警机制,实行“无指标控审批”,目前已有79个县市区因耕地数量指标为零或负数纳入了严控审批。
全程监管新增耕地,确保“补划耕地一亩不假”。对近10年补充耕地情况开展“回头看”,共核验项目2967个。对新增耕地实行立项、选址、实施、验收、管护、核查全流程监管,逐宗进行现场核验,实行带成熟作物验收入库,确保质量可靠。
▲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局副局长石一连在耒阳核查某采矿区涉嫌占用耕地的情况
严格督察执法,确保“乱占耕地一亩不让”。分片区召开执法工作推进会,强化月度卫片执法,构建与纪检监察、检察、法院、公安、审计、发改等单位联动机制,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将自然资源违法主体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高质量完成“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查整治专项任务,集中化解重点项目用地历史遗留问题135个,查处违法案件3016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93人,违法用地得到有效遏制,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
三、以推进矿业转型绿色发展为重点内容,强化生态保护修复责任
大力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完成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干流10公里范围内的545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选派攻坚服务团驻点指导,扎实推进永州零陵锰矿区、郴州临武县三十六湾多金属矿区等五大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新增林地20730亩、草地6500亩、矿区地面塌陷严重区农田修复率达50%,带动了贫困山区30万人脱贫致富,修复区内10万以上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大幅提升。
▲ 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青山湖湿地修复
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了“1+1+4”湖南矿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成绿色矿山205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65家,位居全国前列。加快建设运行矿源、矿权、矿企3大信息系统,全面摸清全省矿源、矿权、矿企、矿地4大底数。抓好“一市两县两企一园区”6个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
▲ 昔日满目疮痍的冷水江锡矿山,生态修复后重披绿装
大力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分解细化66项生态文明专项工作任务,逐一明确责任分工。牵头督导整改的8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4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洞庭湖专项督察指出问题、110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举一反三”自查问题(矿山滥采)、污染防治攻坚战280个砂石土矿突出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到位,在“夏季攻势”点评会上作典型发言。
四、以强化自然资源卫星监测为坚强支撑,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进一步完善“1+N”卫星监测体系。出台自然资源监测保护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常规监测加若干专项监测的“1+N” 卫星监测体系。在做好常规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按月重点监测违法用地、耕地数量、耕地“非农化”、农民建房、无证采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点河湖监测(洞庭湖、浏阳河、澧水)等变化情况。同时,定期开展早、中、晚稻种植面积和污染耕地监测,上报专报5期,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 省第二测绘院自主研发了变化图斑智能提取系统“智多星”
进一步完善“月发现、月预警、月处置”卫片执法机制。完善月发现机制,在自然资源部季度卫片执法基础上,省级将卫片执法频率加密至每月一次,结合日常执法巡查、信访举报等线索,及时发现违法用地问题。完善月预警机制,根据市县违法用地情况,按违法用地严重程度,分黄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预警提醒。完善月处置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月调度机制,综合采取专项督察、约谈、查办督办等方式,强力推进违法用地限期依法处置到位,推动“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督察工作机制。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对典型重大案件实行提级查办或挂牌督办。切实加强与纪委监委、检察院、法院、审计等单位和部门联动,联合开展耕地保护督察整改、违法用地查处等相关工作。强化厅直属事业单位技术和事务支撑,基本建成省自然资源督察信息化系统,有效提高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来源:自然资源厅
编辑:吴戍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