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丨保护好“田墩墩”,像保护大熊猫一样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乘 编辑:陈晓丹 2022-02-18 16:34:14
时刻新闻
—分享—

朝阳banner.jpg

“在土地问题上要长期从紧过日子”“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土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强音。

千里沃野,滋养万物。传统农业大国里,耕地历来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一位胸怀博大、可亲可爱的“田墩墩”。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且后备资源不足,而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占用耕地,治理污染、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也要调减一些耕地。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以全球疫情冲击,平衡好粮食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新发展格局下必须认真解答的一个战略议题。

保护好“田墩墩”,须守住“双红线”

2016年3月8日,全国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说:“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就得“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占补平衡、有序流转,管好天下粮仓,坚固粮食安全的基石。

藏粮于技,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敢于做“禾下乘凉梦”;攻关绿色增产模式,地上产量与地下生产力一并看重,农田“必须是良田”,从而恢复耕地质量,修复整个农业生态环境。

要数量也要质量,量质并重,牢牢守住耕地保护“双红线”,农业腾飞插上了双翼,粮食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得出、供得优。

保护好“田墩墩”,监管要“长牙齿”

在全省率先,郴州推行“田长制”。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200多亩耕地改建成了花海,因“田长制”监督,这片“非粮化”占地得以纠偏。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湖南七级“田长制”层层传导责任,耕地保护格局“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全省5400多万亩耕地,没有哪一寸沃土是被遗忘的角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最严格”相匹配的是“长牙齿的硬措施”。扎紧耕地保护篱笆,就是夯实粮食安全的底线、生命线。

我们要在国土开发保护大局中科学利用耕地,要在物联网、大数据等应用中构建一体化管理监测系统,持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让稳定耕地一亩不少、补充耕地一亩不假、乱占耕地一亩不让。

保护好“田墩墩”,就是呵护民生

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曾有耕地被用来栽花植木、挖塘养鱼。号脉“单纯种田效益不高”这一痛点,沙龙村推行稻蔬轮作,蔬菜年销售收入过4000万大关。耕地生金,产业兴旺,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保护耕地,终究是呵护民生,给子孙后代留下“饭碗田”“希望田”。

中国有14亿多张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自古以来,农民最朴素的理想是有田可耕、有地可垦。“仓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天下、稳民生,农业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战略产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不始于足下的耕地。

视很难再生的耕地珍贵如大熊猫,寸土寸金里,农业的最根本依托里,是民生的种子一年年在发芽、结果、收获。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面对世纪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保护好了咱们的“田墩墩”,就是守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虽喜获十八连丰,但越是有粮食吃,越要居安思危,越要把保护耕地当作永恒课题。端牢了中国饭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就赢得了主动。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乘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2022/02/18/1088320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