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诗锴
男,1934年12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湖南省遥感地质调查监测所退休职工。1955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10月参加工作,1994年12月退休。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科学技术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恪守地质初心,踏遍崇山峻岭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亟需矿产资源,大力开发矿业、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主席曾经寓意深刻地提出,“要大打矿山之仗”。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地质热、勘探热。
追逐心中的地质梦想,怀揣为国找矿的赤子之心,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邓诗锴,本可以选择大城市轻松安逸的工作,毅然选择奔赴野外地质队,来到长沙地质勘探公司219普查队。
“地质是片满是艰辛却又充溢乐趣的科学沃土,值得我们珍藏一辈子。身为地质人,最大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发现更多的高质量资源,要想找矿有突破,必须保证足够的野外工作。”为了践行这一目标,他把全部的青春时光挥洒在了崇山峻岭之间,远离城市繁华,整日与冰冷的石头为伍。
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还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冬天忍受严寒露宿野外、雨季遭遇山洪、深山遇到猛兽蛇虫等……可是,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动摇他地质找矿的初心。
恰恰相反,他乐在其中,还专拣苦差事做——常年在外的项目,他争着去;采样品、背样品枯燥乏味,他抢着干。同时,他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前辈请教。
岁月如诗,光阴滚滚,曾经刚出校门的毛头小子历练成了成熟稳重的技术骨干。
潜心科研攻关,原创成果“井喷”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野外地质找矿这片热土,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也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
1977年,他主持研究《湖南花岗岩稀有、稀土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并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找到金竹垄大型(二千吨以上)富钽矿床,获1977年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南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同年,参加研究《南岭及其邻区花岗岩型鉭铌矿床成矿规律、成矿标志及找矿方向》,主持湖南片的编写,主写湖南部分和第三章。该项目1977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由于他在地质理论研究和实际地质找矿中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以及为地质找矿做出的巨大贡献,1978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南省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
获得如此殊荣,上级组织一度让他担任省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之职,上任不久他却主动向组织请辞,他说:“我的价值不在行政,我的价值在技术;我的事业不在办公室,我的事业在野外。”于是,他放弃了外人眼里的大好前程,重回总工程师的职位,埋头专心钻研技术。
正因为专注,他的科研成果“井喷”而出。
1979年主持研究的《湖南桂阳坪宝地区内生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提出柳塘岭预测区找矿理论,指导找到数层铅锌盲矿体,1985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参与研究《湘南粤北铅锌矿床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任副主编,湖南片技术负责人,编写有关花岗岩部分的段落章节,该项目获1986年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他一手主导的“南岭地区钨铅锌等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物质成分、分布规律项目”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将高奏凯旋曲。
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邓诗锴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勇于奉献的精神,继续奉献光和热。一方面,积极主动关注地质事业发展,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时常指导年轻技术人员……
无论是在建设时代还是改革时期,邓诗锴展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特质,都有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恒久价值与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深敬畏、永续传承。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朱运池 胡晓
编辑:吴戍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