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土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
湖南,这片被誉为农业大省与粮食主产区的沃土,深知土地之宝贵,粮食之重要。
为守沃壤、护粮仓,湖南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谱写出数量、质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耕地保护新篇章。
如椽大笔,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全方位守护耕地资源。
巧手绘制,建立耕地保护“一张图”,构建耕地全程一体化保护体系,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在这精心守护之下,湖南耕地数量连续3年净增加,耕地质量和布局持续优化。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6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高标准农田万亩方示范区。
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调出稻谷的两个省份之一,湖南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如何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充盈“天下粮仓”?
——湖南给出的答案是: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属地责任,基本构建形成了党政同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网格覆盖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建立“5+1”田长体系,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级田长,各级田长共14.8万个,确保全省上下守土有责。
全面落实责任制考核,省委、省政府对标对表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出台省级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对于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未实现、占补平衡责任未落实、违法用地问题突出的,坚决落实一票否决。
14个市州党委、政府和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粮食等部门共同向省委、省政府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
严格奖惩兑现,连续3年将耕地保护纳入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对于突破耕地保护底线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对于获得激励的市县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
为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耕地保护政策的知晓度、参与度,湖南开展全省耕地保护典型案例评选,省自然资源厅组建耕地保护“帮帮团”百日集中帮扶,通过微电影、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耕地保护宣传活动,让耕地保护的知识处处见、人人知。
“铁塔哨兵”系统界面。
量质并重:“天空地网”织牢耕地保护网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要成为良田!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量质并重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准则。
耕地保护态势持续向好,全省耕地连续三年“进大于出”,2022年底耕地数量超过国家目标任务108.65万亩,2023年耕地数量比上年预计净增加18万亩左右。
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湖南加强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2023年,湖南新建高标准农田345万亩,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4250万亩。
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
天上卫星飞,地上视频看,现场专人查。在湖南,构建“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
应用卫星遥感、铁塔视频、无人机航拍、物联感知等多元技术,构建“天空地网”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全面、动态、及时、准确掌握全省耕地现状和变化情况,对耕地实行全流程闭环式管理。
有了这一综合监测体系,各级田长可利用手机APP实现掌上管田,各级田长如同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此外,湖南还探索构建实景三维新增耕地监管模式,将实景三维数字模型运用到新增耕地选址、复核、验收的全过程,全视角、立体化比对优选区域,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解读及耕地保护政策成效新闻通气会。
改革创新:形成特色耕地保护体系
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湖南形成了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耕地保护体系。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特色一,湖南在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印发耕地保护专项规划。
按照“米袋子”优先、“菜篮子”调优、林果业上山的原则,正确处理耕地与林地园地、粮食作物与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先利用区和严格管控区、耕地后备资源与耕地集中连片、补充耕地资源与提质改造五大空间关系,科学统筹全省耕地布局优化的空间需求。
在省级规划的引领下,市县各级也相继出台了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建立了耕地保护“一张图”。
特色二,湖南创新即剥即用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新模式,建立全省统一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一库一图一平台”,真正实现即剥即用、尽剥尽用,使宝贵资源实现异地重生。
在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40余万方耕作层剥离利用于浏阳市永安镇丰裕村1700亩耕地提质改造,新增粮食产量超过65万公斤。
全国首创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保护。开展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专题研究,着力建设美丽田园,打造富有湖湘特色的“耕地保护+”新模式,形成跳出耕地保耕地的新思路,奏响了新时代耕地保护的好声音。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张云帆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