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矿山“蝶变记”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娜 郭淑珍 编辑:聂千川 2024-08-15 21:12:15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夏,一个株洲参与的矿山修复项目进入“国字号”——

由株洲联合长沙等相关市、县申报的“湖南湘江重要源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及答辩并申报成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株洲全面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并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在绿水青山间,打造宜人的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的生活,相得益彰。

废弃矿山“披绿生金”

如何形容株洲的风景?

是湘江的岸阔水清,也是罗霄山脉的绿意盎然。

没有人不钟爱如诗画卷的制造名城,然而曾经的这方山水,也受困于矿山滥采乱挖、非法开采等,导致不少区域生态被破坏,留下一道道“伤疤”。

站在荷塘区仙庾镇联星村石灰岩矿区,原本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的边坡,如今花草繁盛、绿树成荫。

这个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矿山,主要产石灰岩,2017年因为资源枯竭而闭坑。长期的矿石开采、废石堆放,在崇山峻岭间留下一块块巨大“伤疤”。联星村的村民袁焕介绍,由于矿区离村子隔得近,村民们出门经常“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

2023年,荷塘区仙庾镇联星村石灰岩矿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管理团队,经过前期实地调研、考察后,采取耕地开发与植被恢复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特色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破解了矿坑和废石堆修复这一难题。

历经阵痛,实现美丽嬗变,青山常绿,还要细心呵护。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管理团队告诉记者,修复工程治理后形成的设施农用地、耕地,团队通过空间规划引领,农用地主要用于当地农民种植油菜外,还引入当地生态企业建成渔业养殖基地,打造特色农业休闲项目。

如今,袁焕家承包了一方鱼塘,也种上了油菜花,想着来年有个好丰收。

在茶陵县秩堂镇锡田村,金湖矿山夏粮满仓。通过“洞庭清波”专项行动,该地复垦为基本农田后种植水稻,收获稻谷近1万斤。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株洲共计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340处图斑修复工程,完成修复面积共计595公顷。

今年,渌水流域、洣水中上游的遗留矿山之痛,也将破解。随着“湖南湘江重要源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成功并获中央财政支持,罗霄山脉山更绿,渌洣两江水更清。

绿色矿山“生态焕新”

盛夏,株洲城郊片片绿意。

在中材株洲马家桥水泥用石灰岩矿区,极目远眺,满眼的绿,废石堆上种出的连片爬山虎开得疯野,凌霄花也随着藤蔓盘桓而上,为荒凉的矿山增添几许生机。

近年来,在株洲一些矿产资源集中的地区,往昔黑黢黢、光秃秃的矿山正加快变绿,向矿山公园转变。

“我们一边生产,一边复绿,排土场沉降稳定后,就开始大规模植树种草。”中材株洲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矿山采用藤本植物进行坡面生态修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矿山的藤本植物生态修复施工体系,所种植的爬山虎、凌霄花等品种,不仅能四季见绿,每年能长6至8厘米。

如今,该矿区成为国内第一个大规模采用藤本植物解决矿山永久边坡生态修复的案例,2019年被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过去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突出的生态问题。近年来,株洲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大力整治矿区环境,通过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矿业转型,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目前全市建成绿色矿山2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现有生产矿山23家,其中大中型生产矿山10家,小型生产矿山13家。所有生产矿山都达到了绿色矿山标准,完成率100%。

不久前,在加快矿山复垦、绿化的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新建的矿山、停产矿山的类别提出不同要求,为实现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项项生态文明改革任务有序推进,一条条扎实有效的举措落地生根,为株洲守好生态“底色”、厚植发展“绿色”奠定了坚实基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徐业伟表示,接下来,将全面推进株洲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大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打造山清水秀土净的美丽株洲,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娜 郭淑珍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646842/59/141843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