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学科普站 | “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一江碧水——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专题展

来源:红网 作者:李倩 编辑:丁洵 2024-02-19 14:27:3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2023年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彰显地博担当、贡献地博力量。

本期迎来的是“大美洞庭,生生不息”。让我们跟随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李倩的讲解,一同了解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新近推出的“一江碧水——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专题展”。

640.png

“一江碧水——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专题展”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倩 长沙报道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700多年之前,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眼里的洞庭到底有多美,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江碧水——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专题展”,了解守护的意义,遇见鱼米之乡的秀美。

洞庭湖,因润泽千秋、吞吐长江而名扬天下。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沉淀过跨越千年的湖湘文明,也映照着人湖共生的奋斗历程。宽阔而古老的洞庭盆地,一湖水,因为自然、人为的双重因素,割裂聚合,增缩无常,与长江之间,演绎着一段漫长跌宕的江湖故事。

640 (2).jpg

资料图。

“一江碧水——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专题展”以洞庭湖的变迁演化为主线,串联起“千年情缘 天下洞庭”“中国智慧 湖南担当”“人湖守望 共赴未来”三个部分,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生态修复的实践成果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布局,传递保护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珍爱资源,守护生态的浓厚意识。

守护的意义重在实践。素有“长江之肾”“湖南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能否守护好一江碧水。牢记殷殷嘱托,不负时代使命,在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工作之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又积极推动“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工程的实施,系统部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640 (1).jpg

资料图。

如今,一个个“山水工程”仍在续写着江与湖、人与水、绿与金的千年情缘,而洞庭湖生态守护之路也正在被后来者拓展延伸。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获评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被评价为“这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而洞庭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正是我国自2016年以来实施的51个山水工程中的典型案例。2023年,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这是对湖南生态保护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

当洞庭湖的稻香,越过万顷碧波,传递鱼米之乡沃土生金的信息;当这片曾经水患不绝的盆地,又开始有了候鸟的欢歌、麋鹿的倩影、江豚的微笑;当“安澜、秀美、粮仓”的新洞庭景象正成景入画,“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承诺,绘就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里春色。

来源:红网

作者:李倩

编辑:丁洵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646846/53/135414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