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1例!2023年度全国地灾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揭晓

来源:红网百姓呼声 编辑:redcloud 2024-05-11 23:45:03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公布202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同步推广20个入选案例,旨在进一步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风险意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这十大典型案例分别是:

陕西临潼“2·24”马斜村崩塌避险

四川泸定“6·26”雨洒坪泥石流避险

甘肃渭源“7·18”东坪社滑坡避险

贵州水城“7·26”新店子组泥石流避险

云南盈江“7·28”贺宋村民小组泥石流避险

西藏米林“8·28”色贡沟泥石流避险

广西博白“9·11”凤宁村群发地质灾害避险

湖北利川“9·20”高源隧道出口滑坡避险

湖南宁乡“10·6”毛公塘组地面塌陷避险

重庆巫山“10·9”兑窝子坪滑坡避险

2023年,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与2016~2022年平均值相比大幅减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为巩固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与实效,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组织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通过推荐、征集、筛选、初选、网络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从全国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选送的近百个案例中选出20个入选案例,再从中评选出了十大典型案例。

据悉,此次案例推选得到相关省(区、市)和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的积极响应,5.7万余名网友参与网络推选。推选过程综合考虑了监测研判与预警准确性、响应行动与避险时效性、危害程度及诱发因素、灾种典型性等多方面因素,以帮助各地从案例中学习经验、对照经验查找不足。


案例:

案例1:陕西临潼“2·24”

马斜村崩塌避险

2023年2月24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马斜村白杨树组发生崩塌灾害。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勘处、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临潼分局根据监测预警信息和现场调查情况指导镇街及时提前撤离受威胁群众108人,避免了4户15人伤亡。

该崩塌隐患点为2021年临潼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新发现隐患点,建有自动化监测点,布设的2台裂缝计、2台倾角计、1台雨量计和1台预警广播于2021年5月5日上线运行。2022年10月~12月,该点位监测设备数据出现异常,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加密观测。在2023年2月8日以来连续两轮雨雪天气及反复冻融作用下,该点的黄土黏结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贯通裂缝。2023年2月22日4时3分和23日8时37分,该崩塌的02号裂缝计相继发布蓝色预警。监测点建设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和群测群防监测员现场判断崩塌点已处于临界状态,立即电话告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值班人员和临潼分局值班人员。23日10时57分,监测仪器又发出红色预警。现场技术人员会同村委会人员及时通知受威胁的住户临时撤出房屋避险。2月24日,黄土崩塌发生。

崩塌前全景照片(镜195°)

崩塌后全景照片(镜像195°)

启示:地质灾害防治

闭环管理显成效

这一案例是陕西省“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出预警、果断撤离”地质灾害防治闭环管理模式的生动体现。此次成功预报,得益于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技术支撑单位持续关注监测预警信息,发现异常及时开展现场调查,充分体现了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发现隐患、人机结合监测隐患、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的成效。当然,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果断进行处置,及时组织人员避险撤离,也是实现成功避险不可缺少的一环。

现场核查发现裂缝扩大

现场张贴封条、拉警戒线、设置警示标识

案例2:四川泸定“6·26”

雨洒坪泥石流避险

2023年6月26日21时50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得妥镇发旺村二组雨洒坪因强降雨天气发生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4万元。因当地提前疏散转移群众,实现了22户106人成功避险。

该泥石流为在册地灾隐患点,设置了两名监测员,制定有避险转移“两张图”,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险场所明确。2023年是“9・5”泸定地震后的第一个水文年。2023年6月26日16时,甘孜州气象局发布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县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局会商后联合发布暴雨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镇值班干部接报后第一时间将预警信号传递到发旺村“两委”、村民组长、地质灾害监测员。18时,发旺村党支部启动村级预警响应,监测员立即开展监测巡查。19时40分,监测员发现发旺村二组雨洒河上游山上雨特别大,立即上报村组。20时左右,村“两委”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21时30分,101户310人全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21时50分,强降雨导致雨洒河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该点在2013年修建的防治工程起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此次房屋被损坏的22户主要居住沟道上游岸坡比较高的地方,下游大量村民居住的地方因有防护工程保护,未被损坏。

被泥石流冲毁的一角

启示:预案有方,临灾不慌

案例充分体现了当地平时宣传培训演练到位、雨前监测巡查预警到位、“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执行到位。这说明镇、村、组、点四级责任人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胜于救”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救灾意识。提升基层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受威胁群众临灾反应和撤离速度,是提升避险成功率的最好途径。

案例3:甘肃渭源“7·18”

东坪社滑坡避险

2023年7月18日16时20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大安乡潘家湾村东坪社北侧山体发生滑坡。大安乡政府及时将受威胁的13户24人避险转移,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大安乡境内出现短时强降雨。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黄色预警,渭源县自然资源局接到信息后立即通知驻守技术单位加强巡查排查。7月18日15时,乡镇网格员在雨后巡查核查时,发现北侧宋家梁头山体发育裂缝长约1千米,立即敲锣预警并电话告知村级信息员。收到信息的大安乡政府在向渭源县自然资源局上报的同时,立即组织群众撤离。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初步估算滑坡规模并划定危险区范围,指导和帮助受威胁的13户24人撤离,并安排专人对斜坡体进行24小时监测预警。16时20分,斜坡整体滑动。

潘家湾村东坪社滑坡前缘

潘家湾村东坪社滑坡后缘

启示:部门联动、上下互动

是科学有效的防灾机制

这次避险的成功,得益于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科学有效防灾机制。在这个案例中,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针对短时强降雨等天气,发布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基层网格员收到预警信息后,严格落实汛期“三查”和信息速报制度;地方政府响应迅速,果断启动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危险区内群众紧急避险;驻守单位快速科学研判滑坡发展趋势,一环扣一环的有效举措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安乡政府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

案例4:贵州水城“7·26”

新店子组泥石流避险

2023年7月27日11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营盘乡兰花村新店子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中上部发生泥石流灾害。因监测预警到位,受威胁的89户167人成功避让,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点2021年以前就被列入崩塌隐患点进行台账管理。2021年,该点依据当地开展优于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结果,再次被纳入台账管理。2022年,该点安装自动化专业监测设备雨量计1套和加速度计1套。2023年7月26日至27日,营盘乡发生强降雨,触发自动化监测点预警平台先后发出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7月27日4时~7时,收到信息的营盘乡先后组织兰花村店子组89户167人转移避让,并对危险区进行管控。7月27日11时,泥石流发生。

泥石流灾害平面图

泥石流致房屋受损

启示:加强对不利地质结构

风险斜坡的巡排查

该点地层为玄武岩地区第四系覆土虽然不厚,但下伏地层为玄武岩弱风化层,形成相对隔水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使得土体遇水容易形成饱和土,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为鲜明的地质特征,该点先后两次被纳入台账管理,并及时安装了自动化监测设备。专业调查和技术保障单位准确判定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该案例提醒,应加强对玄武岩地区存在大面积较陡斜坡的地区开展巡查排查工作,及时查找高风险斜坡点纳入台账管理。

案例5:云南盈江“7·28”

贺宋村民小组泥石流避险

2023年7月28日9时50分左右,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贺宋村民小组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因当地临灾处置措施得当,提前转移59户164人,危险区没有人员因灾伤亡。

该沟近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山洪、泥石流灾害,因此之前未被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但盈江县于2021年启动了“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于2021年8月完成了巡查员管理体系的建立,该点属于双控区之一。汛期,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运行的基础上,该县还建立了村庄地质灾害风险巡查员制度,每个村(社区)委会落实1名巡查组织员在每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中,对村民居住点的坡前坡后开展巡查,第一时间上报相关信息,相关职能部门按照隐患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置,形成工作闭环。2023年7月28日早上,巡查员在对贺宋村及周边沟道的巡查中发现降雨量大,存在沟道洪水漫出沟道的现象,且上游已出现滑坡,并及时上报,同时组织避险。在泥石流发生前,泥石流沟道北侧村民完成紧急避让。在第一轮泥石流与第二轮泥石流间隔时间,乡镇领导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将南侧山坡避让村民安全转移至安全地带。

贺宋村民小组泥石流航拍远景照片

灾后一隅

启示:“隐患点+风险区”

双控揪出隐患

该案例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试点的成功经验。盈江县地质灾害具有高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特点,在日常工作中难以精细解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填补了中高易发区内非隐患区巡查空白,结合本次灾害中巡查员起到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有力的探索。同时,本次灾害特征及避险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在强降水作用下,容易引发坡表残坡积松散土体滑坡、泥流,虽然启动规模小,但位置高、势能大会产生危害放大效应。可见,不断提高灾害地质调查勘测精度,是实现地质灾害易发性精细量化预警的主要因素之一。

案例6:西藏米林“8·28”

色贡沟泥石流避险

2023年8月28日2时30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市米林镇东多村色贡沟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23处房屋受影响,8处房屋不同程度淤埋,2处房屋严重受损,10余辆车辆被掩埋,水电路网中断,6.6万平方米耕地受损,已有防治工程的2座拦砂坝全部淤满。所幸群测群防人员及时上报险情,当地政府迅速反应,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色贡沟泥石流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域内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2023年8月下旬,当地连续强降雨。群测群防员达布加强巡逻,在27日晚驻扎在泥石流沟道下游左岸高地关注沟道变化情况,28日2时发现沟道内水流量逐渐增大、水流浑浊,并伴有石头相互敲击的轰隆声,随即上报并敲锣呐喊提醒撤离。收到信息的相关部门立即逐户敲门组织人员撤离,206户681人被安置到安全区。28日2时30分,泥石流灾害发生。

泥石流堆积区(2023年8月28日白天无人机摄影)

受灾情况调查

启示:高度责任心的群测群防员

“跑赢”泥石流

在极端天气来临时,具备足够防灾知识的群测群防员坚守在第一线,让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息成为可能。而短时间内有序实现数百人的紧急避让,则得益于米林市通过风险普查,对全市地质灾害作出了详细的、科学的评估与规划,并根据规划针对高风险区优先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高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色贡沟前期的工程治理,也是极大减少泥石流灾害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案例提醒大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合理提高灾害设防标准,是有待总结研究的问题。

各单位灾后积极响应

案例7:广西博白“9·11”

凤宁村群发地质灾害避险

2023年9月11日2时至6时左右,由于连续强降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双凤镇凤宁村群发崩塌、滑坡,冲毁民房14间。灾害发生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的建议和技术指导下,当地政府组织260人紧急撤离,26人成功避险。

该地区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灾害点中心区域有4个在册登记隐患点。2023年9月10日16时30分,广西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黄色预警,并电话通知博白县自然资源局加强隐患点巡查监测。11日0时45分,博白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升为橙色。广西厅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通过分析,判定该崩塌、滑坡正处于变形阶段,建议当地政府转移受威胁群众,当地政府立刻组织凤宁村群众撤离。

灾后现场

启示:高风险区的

技术支撑保障须到位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研判分析和技术保障必须到位。2023年9月10日~11日受台风“海葵”残涡影响,博白县遭遇长时间强降雨过程,广西地质环境监测站派出专家组到博白县开展巡查,提供技术支撑。也正是因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博白县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危险区内受威胁的群众主动撤离避让,避免了人员伤亡。

案例8:湖北利川“9·20”

高源隧道出口滑坡避险

2023年9月20日17时45分,受持续降雨影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18组、22组峡马洞发生山体垮塌、滑坡,导致约24亩山林损毁,高源隧道出口掩埋,河道半堵塞。因当地有关部门收到气象风险预警后,第一时间督促利咸三标的两个工区全面停工,并组织全部施工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本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利川市地处鄂西南山地,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2023年9月19日,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立即督促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加强巡排查和监测预警,按照“八个应转尽转”要求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20日16时57分,利川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求沙溪国土资源所督促利咸三标两个工区立即停工并转移人员、设备到安全区域。20日17时45分,高源隧道出口处发生山体滑坡。

高源隧道出口滑坡远景无人机航拍图

启示:建设单位应强化工程

地质安全与灾害风险防控

本次成功避险得益于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工作覆盖完善,同时也得益于省、州、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在收到预警信息后,迅速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八个应转尽转”的实用性得到彰显。该案例也提醒大家,山区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建设工程,多远离居民生活区,甚至在深山高山区,易受局地降雨影响,加之工程活动扰动,地质灾害风险突出。建设工程具有动态性,地方政府常态防灾预案难以周全考虑,往往成为风险防控的盲点弱区。自然资源部门应加强建设工程风险管控,及时发布预警。建设工程单位作为防灾责任主体,应将地质灾害列入安全隐患,落实监测防控措施,严格落实防控责任。

案例9:湖南宁乡“10·6”

毛公塘组地面塌陷避险

2023年10月6日12时许,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毛公塘组发生地面塌陷,导致1栋民房及1栋养猪场倒塌。因当地提前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1户2人,清空猪舍生猪200头,避免了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面塌陷发生位置为非在册隐患点。2023年9月2日,花明楼镇自然资源所在例行巡查排查过程中,发现宁乡市三江石灰石矿矿区范围内发生小规模地面塌陷,随即对所在地村委会地质灾害负责人员及周边居住村民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宣讲,并将情况上报。2023年9月2日11时许,接到上报的宁乡市自然资源局会同花明楼镇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核实处置,对民房内2人进行安全转移安置,清空危险区内的猪舍;委托湖南省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对该岩溶塌陷点开展应急调查。2023年10月6日13时许,沉陷区范围突然扩大,引发附近民房和猪舍倒塌。宁乡市自然资源局会同花明楼镇政府立即对塌陷区周边6人进行转移安置,并划定危险区和警示区,加强巡查值守和交通管制;组织编制塌陷区工程治理的技术方案,督促原矿山企业开展治理,以消除安全隐患。

地面塌陷平面呈椭圆状,空间呈倒锥体状

因地面塌陷而部分倒塌1间养猪场

启示:因地制宜方能高效应对

地质灾害防治重在未雨绸缪,除了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常态化巡查排查,更须因地制宜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工作。发现险情后,应联合技术支撑单位综合研判,预测险情发生后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和影响范围,及时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案例10:重庆巫山“10·9”

兑窝子坪滑坡避险

2023年10月9日9时30分,重庆市巫山县铜鼓镇水流村2组兑窝子坪发生滑坡。该滑坡滑动方量约530万立方米,最大滑动距离约90米,属大型土质牵引式滑坡。由于当地处置及时得当,受威胁的103户196人全部安全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滑坡为非库区已有群测群防点。9月20日~10月6日,巫山县持续降雨,最大累计雨量达524毫米。9月26日,水流村地灾群测群防员和驻守地质工程师在例行巡查时,发现水流村二组兑窝子坪监测点出现裂缝,立即电话上报。接报后,镇政府随即现场核查,并成立夜间巡逻小组加密监测。10月9日9时左右,驻守地质工程师雨后核查发现滑坡后缘裂缝变形加剧、增大,还出现9条新的地裂缝。铜鼓镇政府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险情并开展应急撤离。10时30分,103户196人被撤离到安全区。10时40分,三峡库区危岩地灾前线指挥部安排专家,会同巫山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地灾整治中心等部门赶赴现场开展应急救灾。

已滑区全貌照

滑坡灾前灾后对比

启示:综合防治体系强

才能研判准疏散快

虽然该滑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在发生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预警预报并对滑坡体影响范围内人员进行了全部撤离,及时停电、封锁道路,处置得当,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更大经济损失。得益于日常地灾防治工作宣传教育到位,撤离顺畅,撤离群众无一回流,避免了人员伤亡。随着重庆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各级干部和群众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实践中坚持把临灾处置启动预案权力交给掌握情况最直接、发出信号最及时、组织转移最前沿的基层组织、村社干部和一线监测员,省去逐级报告情况、等待指示环节,为及时撤离赢得最宝贵时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i自然APP 作者:陆芬

↓ 投诉  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红网百姓呼声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646849/55/138927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