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来源:红网 作者: 编辑:朱婷劼 2025-07-31 14:50:16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7月31日上午10:00,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文出席。

现场实录如下:

1.jpg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文

(发布词)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面,按照安排,我简要介绍我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的有关情况。

一、案例征集的背景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系列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纳入重大改革事项统筹推进。2023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形成清晰的落实“两山”转化“行动图”和“时间表”。

自然资源是各类生态产品的承载空间,是形成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部门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力军。2024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对自然资源领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作出系统设计和安排。

近年来,湖南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湖南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5日即将迎来第3个全国生态日,这既是我们阶段性回顾绿色发展历程的重要契机,更是新征程上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崭新起点。为总结、提升、宣传湖南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和好的做法,指导下阶段工作,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决定在全省优选一部分案例向社会发布,作为纪念“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案例征集和确定的过程

2024年12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开展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工作的通知》,各市州、县市区积极响应,共推选典型案例38个,经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专家,从案例组织、实施、规模、效益、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突出创新性和示范性,确定了十大典型案例,并在厅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公示。

下面,我们向社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分别是:长沙市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衡阳市东洲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南山国家公园制度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益阳市大通湖区大通湖生态产业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桃江县“桃花江竹海”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常德市穿紫河综合治理开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祁阳市茅竹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靖州县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娄底市冷水江市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让我们向组织十大典型案例实施的市县政府和有关企业表示祝贺!向他们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付出的努力、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三、案例的主要特点

十大案例各具特色、亮点,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省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上的做法和成效。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完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283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9.77%,协同编制林草湿、水资源等专项规划,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空间保障。落实落细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农产品主产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巩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功能,推动城市化地区绿色发展和有机更新,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建成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专项督察,严格自然生态保护空间底线约束。

二是坚持基础先行。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全面摸清全省各类自然资源面积及利用现状,开展全域全门类“起底式”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在全国率先形成初步成果,全面查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等信息,有效解决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有多少、值多少”的问题。汇聚160多颗卫星资源、2.5万余个铁塔视频、5000多名调查人员,建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全省自然生态现状与利用变化的实时动态掌握。全面完成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明确省、市政府自然资源行权范围和职责边界。推进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确权调查和重要保护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一本账”系统,集成资产清查成果、三维立体实景、铁塔视频监测等数据,全面展示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要素、场景和价值信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修复面积160万亩。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省建成绿色矿山382家,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024年试点项目完成土地整治21万亩,2025年首批22个项目已批复实施,整治面积565.52万亩。严格督察执法,持续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近年来共恢复违法破坏损毁耕地1419.83亩、林地1832.56亩、草地232.33亩。改变过去长期以来的土地、矿产单一要素出让方式,将多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组合成综合性、多样性、规模化的“资产包”进行供应,有效促进了生态种养、生态康养、生态文旅等绿色经济发展。已实施的两批36个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项目,总价值91.41亿元,已成交26.823亿元,实现全省14个市州全覆盖,32个县市区有参与。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写入省委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定。省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立足职能职责,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融合,形成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整体合力。市县党委政府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为推进我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出了积极探索。

四、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梳理总结已有案例的经验、做法,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扛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力军责任。一是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整合多方力量,持续加大投入,着力形成“空间保障更严格、基础支撑更有力、转化路径更多元”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二是创新制度机制,完善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生态补偿赔偿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不断丰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特色做法和工作经验,不定期发布典型案例,采用鲜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工作成效,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最后,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心支持和积极宣传我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与我们一道讲好“两山”转化的湖南故事!

谢谢大家。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央广网记者提问:湖南生态资源丰富,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请问湖南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方面有什么创新做法和特色亮点?

3.jpg

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董振亚答: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特色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全国率先形成资产清查成果,全面摸清自然生态产品家底。将国土调查、“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与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高度融合,明确“全域、全门类和全要素覆盖”的“起底式”清查目标,5月初在全国率先形成资产清查成果。依托湖南自然资源智慧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一本账”系统,集成资产清查成果、三维立体实景、铁塔视频监测等全方位、多层次实时数据,具备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等功能,全面展示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要素、场景和价值信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二是实现生态修复中央资金申报“大满贯”,厚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底色。在全国率先印发省级“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首个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系统提出全省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空间布局、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山水工程和历史遗留矿山示范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全国唯一成功申报生态修复中央资金“大满贯”省份。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修复面积160万亩。

三是打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升级版”,有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开展两批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共36个项目,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目前7个项目成功交易,交易金额26.823亿元。通过组合供应,改变过去长期以来的“单要素”出让方式,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层级、不同权属主体的土地、矿产、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资产及相关权益,打造成综合性、多样性、规模化的“资产包”进行供应,有效解决生态产品“归集难”“配置难”“变现难”问题,推动生态康养、文旅融合等绿色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厅将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主力军作用,不断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湖南经视记者提问: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产品价值是如何变现的?

2.jpg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周建宏答: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实现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产品价值:

(一)我们通过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实现生态产业化。制定《南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利用”的产业准入机制,规范企业经营活动,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通过特许经营授权,培育以湖南南山牧业为龙头的特色生态产业集群,培育候选区“牛奶+茶叶+土蜂蜜”的农产品特许品牌,带动2000余人参与奶牛养殖与牧草种植,吸纳1000多户农户参与养蜂。构建“品牌赋能+市场溢价”价值提升体系。

(二)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森林价值转化。推行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颁发湖南省首本地役权登记证书。通过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实施“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经营自主权。村民经管理局批准,可在一般控制区适度开展林下经济、种植和养殖。建立多元补偿机制,三权分置改革及地役权改革区涉及林农2926户,林地22.8万亩,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三)我们通过反哺社区,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通过实施就业增收工程,新增各类公益性岗位1000个,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开展技能培训赋能,联合各类科研院所,累计开展林下经济、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1408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就业渠道;筹集各类资金3.6亿元,实施公园生态修复、入口社区建设、安全饮水等工程,改善社区生产生活条件。

(四)我们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自然教育相关产业带动社区产业深度转型。通过自然教育线路设计、特色课程研发、项目库搭建、志愿者体系和生态学校建设,系统构建自然教育体系,带动社区全面参与自然教育产业。计划重点培训由本地民宿、餐饮经营者和在校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使其掌握科普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技能,形成高水平保护带来的特色业态,从而实现国家公园带来的高质量特色发展。

在全民参与的合力下,南山国家公园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统筹推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城步青钱柳、绥宁楠竹、崀山脐橙、朱鹮米、舜皇山野生茶等生态产品,不断完善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产业链支撑体系,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生态种植等特许经营市场,形成一套生态价值实现的“南山样板”。

湖南日报记者提问:作为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圭塘河治理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具体有哪些创新机制?

4.jpg

长沙市雨花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振乾答: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圭塘河治理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生态修复—产业增值—反哺运维”的闭环价值链。我们通过三大创新机制实现这一转化:

在生态资产资本化机制方面,将1400亩修复后的绿地空间转化为可经营资产,例如井塘海绵公园通过特许经营授权企业开发商业配套,同时带动周边土地增值近1000万元/亩。这种“资源—资产—资本”的递进转化,使生态投入从纯消耗变为可增值的“绿色资本”。

在产业融合共生机制方面,针对流域不同区段特点设计差异化产业路径:上游跳马镇依托石燕湖生态本底,发展精品民宿集群,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零碳民宿示范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中游溪悦荟公园通过滨水商业空间活化,吸引华为旗舰店等53家品牌入驻,形成“生态+新消费”综合体,2024年营业额超8亿元;下游“雨花数谷”承接生态改善带来的区位优势,集聚大数据企业37家,年产值达120亿元。

在动态平衡的回报机制方面,探索采用“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工程建设阶段的投资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方以5%撬动95%的社会资本投资;政府仅需在运营期分15年逐年给予社会资本方回报,使用者付费收入主要包括物业租金、停车费、室外经营收入、广告收益等,真正实现“政府轻负担、企业有回报、生态可持续”。

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制度创新: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建立生态用地混合开发制度;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湖南省首单“河道修复专项债”,募集资金9.8亿元。这些机制为全国城市内河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红网记者提问:据了解,桃江县运用组合供应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能否帮我们介绍一下有关具体情况?

5.jpg

益阳市桃江县县长周登高答: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桃江素享“楠竹之乡”美誉,近年来,我们依托全国第三、湖南第一的115万亩竹林资源,以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为突破口,创新破解了生态产品“归集难、度量难、配置难、变现难”四大难题,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护资源”的良性循环。2025年4月23日,竞拍企业以7.89亿元的价格摘得该资产组合标的,创下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单宗项目规模之最。具体举措有三:

一是创新组合供应模式,高效盘活碎片化资源。我们以“桃花江竹海”组合供应项目实施为契机,创新跨资源、跨权属的组合供应模式。具体而言,是通过有偿收回、入市、流转等方式,将原本分散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林木使用权/所有权、竹林生态系统碳汇权益等5类权利整合成一个“资源资产包”,统一供应给市场主体。这一模式就像把零散的珠子串成了价值更高的项链,改变了资源分散、难以高效利用的局面。

二是深化产业融合,全面激活绿色生产力。我们紧紧围绕“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依托组合供应形成的规模化资源基础,打造了“竹资源立体开发+生态旅游融合+碳汇经济延伸”的绿色产业链,形成了“春挖笋、夏避暑、秋研学、冬养生”四季特色产业体系。同时,在竹海成功承办了多场国家级、省级活动赛事,影响力不断攀升。二季度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万元。一条“美生活”产业链,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实打实的共富成果。

三是建立五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通过收益分红、设置公益岗、主动服务、生态补偿等方式,让多方直接参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过程,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对村民而言,林地年租金实现翻倍。对村集体而言,村集体分享85%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年收益增加6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人均年增收1500元。对企业而言,一次性获得整合后的“资源资产包”,显著降低了前期开发成本和难度,避免了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对政府而言,出让收益充实了国库,企业同步承担起竹林抚育、更新改造、防火等长期管护责任,每年可节省资源管护支出数十万元。对生态环境而言,我们将溢价资金交由政府统筹,定向投入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这条以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为特色的“桃江路径”,正是我们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力印证!

来源:红网

作者: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646941/75/151688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