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树勋
当前,正处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几天前,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已造成30人遇难,而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于7月30日下午在上海再次登陆,上海、江苏等地迎来暴雨,防灾避险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去年7月26日至29日,超强台风“格美”袭击湖南资兴市,诱发大量山洪和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部的几位工程师,曾赴资兴灾害现场支援,并参与了灾情复盘。近期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从学术角度分析了这场灾害。
红网今天推出“地质灾害防治启示录”第三篇,复盘资兴特大暴雨事件,听专家们谈谈,这场灾害留给人们哪些启示?
首先介绍下灾害基本情况。这些内容有的载于论文中,有些来自论文作者的补充介绍:
灾害直接诱因,是台风“格美”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其综合强度,超过2006年台风“碧利斯”和2007年台风“圣帕”暴雨过程。资兴市12小时、24小时最大雨量分别为487.3毫米、642.5毫米,均突破全省历史极值。
暴雨集中于2024年7月27日0时至8时,其中3时至5时最为迅猛,短时间内降水量就超过了发灾阈值,导致山洪和地质灾害接踵而至。
地质灾害集中暴发于27日凌晨5时—7时,共计706处,滑坡灾害约占92%,其余为泥石流灾害。其中510处发生在资兴八面山瑶族乡和州门司镇,灾害面密度高达68处/平方公里,沿公路线密度达15处/公里。
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后,才能称为“灾害”,否则只能叫“现象”。
资兴这一次仅边坡垮塌现象,就多达19513处;有些村庄遍地是滑坡和垮塌,给群众避险转移造成了极大阻碍。同时,灾害集中暴发于凌晨,进一步加大了避险转移难度。
▲台风“格美”过境后,资兴一处受灾现场实景图。(陈全明/供图)
“这场灾害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也反映了一些普遍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部党支部书记孔雅茜说。
他和同事陈全明、陈建华,共同完成了上述论文。
【启示一】暴雨多灾地区,要建好避险安置场所
临灾避险的关键,是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资兴这一次灾害,很多群众遇到的困难是,“不知道哪里是安全区”。
因为灾害在短时间内集中暴发,到处都是山洪、滑坡、泥石流,有些地方一开始安全,很快又变得不安全。很多群众腾挪辗转,历经劫难。
“有村民一开始往山上跑,发现山上也不能久呆,又转移到附近民居。还有一个村民,躲到了公路边的公交招呼站里,结果遭遇道路边坡垮塌不幸遇难。”孔雅茜在灾区呆了一二十天,了解到一些类似情况。
在他看来,应对这种群发性地质灾害和山洪,得有提前准备好的避险安置场所。
这类场所,通常建在地质条件稳定的高处,位于居民点一两公里范围内,储备充足应急物资。平时发挥自身正常功能(如村部、学校),灾时安置避险群众,又名“平急两用”避险安置场所。
▲台风“格美”灾后,资兴推进了“避险场所”建设。图为资兴州门司镇一处新改建的“避险场所”,平时作为乡政府宿舍楼使用。
“有了这种避险场所,群众临灾时就有明确的转移目的地,不至于东躲西藏耽误最佳逃生时间。”孔雅茜说。
这条经验教训,适用于湖南多地。
“湖南易遭台风暴雨袭击。降雨达到一定强度,就容易引起群发性地质灾害。”孔雅茜补充道,“省内几个年均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的地区,比如湘东南一带、湘西北八大公山一带、雪峰山北端的安化和桃源一带、湘东幕阜山和九岭山一带,尤其需要加强避险场所建设。”
【启示二】植被茂密区域,也须严防地质灾害
大众印象里,植被茂密区域一般不会发生地质灾害。
资兴的遭遇却证明,这种想法值得商榷。
下面这张图,是资兴一处受灾点。山上植被够茂密吧,却一点不“妨碍”滑坡密集暴发。
▲台风“格美”过境后,资兴一处受灾现场实景图。(陈全明/供图)
“植被对斜坡稳定有利的一面,但也有弊的一面。”陈全明举了个例子,“台风暴雨经常伴随大风,大风吹得乔木和竹子剧烈摇动,会引起土体开裂,便于雨水入渗。大风甚至会把树木连根拔起,引发局部塌滑。”
类似的弊端,学界探讨过很多。
比如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挤压力,引起岩土体膨胀开裂;植被茂密地区,蚯蚓这一类土壤动物多,这些“小可爱”会在土壤里钻洞,形成雨水下渗通道……
不同植被,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不一样。
乔木根系深,有的甚至能扎进岩石层里,抑制浅表层滑坡效果较好。
竹子则相反。因为竹子的根主要是竹鞭,横着长,在土层中扎得浅。并且竹鞭盘根错节,像网一样裹挟了大量土壤,一旦出现滑坡就是滑动一大片。
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曾令科统计发现,湖南各种植被类型中,竹林的地质灾害点密度最高。
如果评选地灾防治工作者最讨厌的植物,那一定是竹子。
▲竹子根系结构特殊,对于斜坡稳定可能是弊大于利。很多地灾防治工作者都建议,屋后山坡上尽量不要种竹子。(陈财辉/供图)
资兴去年7月遭遇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八面山瑶族乡等丘陵山区。这些地区,多花岗岩砂性土壤。这种土壤透水性强,暴雨状态下会快速吸水饱和,导致坡体失稳成灾。
此外,当地山坡上长满了毛竹、杉木、松树等树种。茂密植被遮盖了坡体灾变前兆,导致地质灾害有很强的隐蔽性。
“不是说山上种树不好。而是我们要认识到,地质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降雨、植被、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植被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是有利有弊。”陈全明说,“不能因为山区生态环境变好了,植被覆盖率高了,就放松对地质灾害的警惕。”
【启示三】既要盯紧“隐患点”,也要防控“风险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个词,在防汛新闻上频繁出现。它到底是个啥?
拿占比最高的滑坡隐患点来说,主要是一些出现了变形、开裂现象的斜坡。其稳定系数比较低,遇上暴雨容易失稳滑动,威胁附近居民或基础设施。
▲中国最著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长江西陵峡南岸的“链子崖危岩体”。为避免岩体滑落阻塞长江航道,工程师们用了173铁链锁住危岩。(李长松/摄)
过去二三十年里,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部门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查找地质灾害隐患点。截至2023年底,资兴共发现隐患点617处,这些也是当地重点盯防对象,一旦有暴雨预警,会优先组织隐患点附近居民撤离。
按常理推测,台风“格美”暴雨会首先“引爆”这些隐患点吧?
现实情况却是,资兴617处在册隐患点大多经受住了台风暴雨考验,只有67处成灾。反倒是其它区域,暴发了639处地质灾害,打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基本源于这639处新增灾害。
这种“灾害发生在隐患点台账之外”的现象,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以贵州省为例,2016年—2019年贵州发生的332起地质灾害,80%不属于在册隐患点。
面对这一情况,目前主要的应对办法是“隐患点+风险区”双重管控,俗称“点面双控”。
所谓风险区,主要是一些地质环境脆弱或地质结构特殊的区域,比如花岗岩全强风化斜坡地带。各地统计发现,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这类区域。把这些区域纳入管控,很大程度上能解决新增地质灾害难测难防的问题。
“从管好‘隐患点’,到‘隐患点’和‘风险区’都要管好,是近年来地灾防治理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孔雅茜说。
目前,湖南已在长沙宁乡、岳阳临湘等15个县市,启动了“点面双控”试点。
▲5月23日,岳阳临湘市在地质灾害“点面双控”精准避险演练中,运用科技手段应对地质灾害。(图源:人民网)
试点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毕竟防控范围从“点”扩展到“面”,工作量变大,工作要求更细。同时,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此并不理解,怀疑有没有这个必要。
“资兴这场灾害,用沉甸甸的数据打消了很多人的疑问。”孔雅茜说,“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点面双控’机制,推进相关工作。”
【启示四】管好切坡建房,避免“小灾亡人”
资兴这706处地质灾害,论规模基本属于小型灾害。
拿占比最高的滑坡来说,滑坡体积一般在1万立方米以下,还填不满四个标准游泳池,甚至最小的不到100立方米。
灾害规模虽小,实际危害却不小,尤其是“小灾亡人”现象突出。
“究其原因,跟切坡建房关系密切。”孔雅茜说。
资兴多山地丘陵,山区建设用地紧缺,农民把山坡坡脚挖掉一块,腾出平地来盖房子,这就叫切坡建房。
▲切坡建房风险示意图。(图源: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
“切挖坡脚,会打破坡体力学平衡,暴雨状态下发生滑坡的几率更大。”孔雅茜解释,“而且房子挨着山坡建,即便滑坡规模不大,也容易毁屋伤人。所谓‘小灾亡人’,原因主要就出在这里。”
不单资兴,整个湖南切坡建房的现象都比较普遍。目前省内共有90多万户切坡建房户,其中30余万户是中等以上风险户。处理好这部分存量,管理好可能出现的增量,能大幅降低“小灾亡人”风险。
具体如何管理和处理?专家们认为,主要方向是两条——
对新建房户,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建立居民建房地灾危险性简易评估制度,确因选址困难需切坡的,应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技术规范做好坡体防护。
对已经形成切坡的建房户,开展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级别,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同时采取奖补措施,积极引导住户自行实施简易防护工程,推动存量隐患消除。
▲茶陵县虎踞镇狮江村,技术人员帮助切坡建房农户修建简易防护工程。
“资兴‘格美’台风地质灾害,还留下很多可探讨之处。”孔雅茜例举了几个方面:
•民众防灾意识待加强。资兴农村留守老人多,部分老人防灾避险意识薄弱,不愿主动避险,转移动员困难。“格美”台风影响期间,资兴因地质灾害死亡或失踪的人员,基本是60岁以上老人。
•山区沟谷通道需畅通。山区多自然沟谷,居民点往往分布在沟谷附近。这些沟谷,也是洪水通道。但因为修路、建房、架桥等人为因素,一些沟谷被阻塞,导致行洪不畅造成次生灾害,也堵住了人们的临灾逃生通道。
•极端暴雨精准预报水平待提升。准确雨情预报,是有效避险转移的重要前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暴雨频次越来越高,如何提升预报精准度,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
来源:红网
作者:袁树勋
编辑:罗倩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