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⑤丨小水草滋养大生态,好湖景带富千万家 ——益阳市大通湖区大通湖生态产业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来源:红网 作者:胡自轩 编辑:朱婷劼 2025-08-05 11:38:0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7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湖南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案例简介

大通湖位于湘中偏北、洞庭腹地,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有“三湘第一湖”“洞庭之心”等美誉。21世纪以来,因过度投肥投饵、捕捞及农业面源污染,大通湖水质快速下降,总磷、总氮超标。为治理生态、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益阳及大通湖党委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以“三产融合”完善产业体系,走出协同发展新路。2024年,大通湖区水草销售额达2000万元,亩均年收入8千元,“水草+”种养模式让渔民亩均收益1万元,依托该模式实现年度综合总产值约23亿元,带动消费1.5亿元。历经多年探索,大通湖区生态供给能力明显改善,水草收益显著提升,宜居品质大幅跃升,实现了生态资源多样化、资源转型产业化和产业互惠公平化。大通湖以“小水草”为笔,绘就生态转型的壮丽画卷,是生态产业化推动价值实现的创新样本。

具体做法

规划引领立新制,双管双控筑根基。大通湖区紧紧围绕湖南省委提出的“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治湖十字方针,做好规划引领,编制了《益阳市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2020—2022年)》,打造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统筹流域内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和保障、水景观打造、水经济发展、智慧水务管控等涉水综合事务的全面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规划基础。同时,大通湖区成立由区长任指挥长的山水项目指挥部,区指挥部办公室对工程实施和资金的使用全过程监管、一体化管理,创立“双管双控”制度,区指挥部办公室和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双重管理。所有项目资金由区自然资源局集中管理,资金使用和拨付由区指挥部办公室和财政主管部门实行双重控制,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管理保障。

点“草”成金谋转型,水草生态创价值。大通湖区近年来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规划,成功实现了点“草”成金的绿色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产品的多元价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水草+生态”体系。该模式以水草为核心,充分利用湖区丰富的水资源和水生植物,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通过种植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水生植物,不仅底泥与水体中的氮磷被水草有效吸收,还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同时,水草的规模化种植和品牌打造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大通湖的水草“走”出大通湖,来到韶山市以及湖北、安徽、江苏等地,为净化水质贡献力量。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湖区传统农业面临的生态压力,还带动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大通湖区的“水草+生态”模式,为全国其他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样本。

产业融合树典范,生态产业谱新篇。针对湖区渔民对退养转种水草的疑虑,大通湖区从分类退养、扶持种植和全包销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支持渔民转型。以河坝镇为试点,尊重居民意愿,选取生态转型示范户,重点发展“水草+大闸蟹”“水草+青虾”“水草+龙虾”等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并以高于市场价5%~10%的价格包销,确保渔民收益。此外,利用新闻媒体和益村平台加大推广力度,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生态产品打开市场。这些措施不仅打消了渔民的顾虑,还推动了传统渔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价值的提升。同时,大通湖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国家级3A景区和省级湿地种质资源库为平台,利用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打造水草生态瓶、水草造景等文创旅游产品,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通过发展水草研学旅游,将生态治理成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吸引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水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分类扶持和文旅融合,大通湖区成功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推动了生态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主要成效

供给能力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资源多样化。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大通湖区通过种植水草进行水环境治理。截至目前,水生植被恢复超4万亩,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以往的“水下荒漠”转变为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大通湖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大通湖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夏季和冬季,回归的候鸟约有30余种、10万多只,其中包括17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5只白鹤、6只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100只小天鹅、12只白琵鹭等15种二级保护鸟类,此外还有4只湖南省罕见鸟类赤嘴潜鸭。2022年10月,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组团”现身大通湖,总数40只左右。以水草为栖息地的底栖动物和鱼类也相继重现身姿,大湖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形成了“人—水—草—鱼—鸟”相依相融的生态圈。

水草收益显著提升,实现了资源转型产业化。近三年来,大通湖区已引进培育了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常绿矮苦草等水草品种20多个,积极打造全国水草供应基地,产品畅销全国,2024年水草的销售额达2000万元。相较于养鱼时亩均年收入约3000元,如今改行种草,亩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特别是采用“水草+”种养模式的渔民,亩均收益高达10000元。大通湖的水草“走”出大通湖,来到韶山市以及湖北、安徽、江苏等地,为净化水质贡献力量。好草养好水,好水出好蟹,依托良好的水体资源,大通湖区2024年专门成立了益阳市大通湖区特色水产产业发展中心,进一步引导推进“水草+螃蟹”生态种养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收。“大通湖大闸蟹”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目前湖南唯一可以出口的大闸蟹品牌,新增2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和5个大闸蟹出口基地,成功培育出省内唯一的大闸蟹品种和“大通湖1号”亲本蟹苗,已对外出口到新加坡、迪拜、菲律宾等地区。大通湖区依托“水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年度综合总产值约23亿元。“金秋品蟹季”期间共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带动消费达1.5亿元。2024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大通湖大闸蟹斩获最高荣誉奖——“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还获得“金蟹奖”“优质蟹”和“最佳组织奖”等15个奖项。

宜居品质大幅跃升,实现了产业互惠公平化。大通湖区以水草产业为依托,建设湖南省水生植物科普基地和省级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库,保育120多种水生植物品种,通过搭配名贵睡莲、穗花狐尾藻、美人蕉等水草,打造人工浮岛和稀有荷花池,集中建设水草景观园,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品质。同时,结合绿色长廊、十里水乡花海和湿地科普宣教馆等景点,湖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体育及健康养老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水草产业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还通过生态旅游和文创产品带动文旅消费升级,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生态红利的共享让更多群众受益,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互惠化和公平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评价启示

大通湖区通过科学规划和“双管双控”制度,统筹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水草+生态”模式为核心,推动水生植物规模化种植与多元化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生态种养转型和“文化+旅游+教育”融合,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树立了生态产业化典范,助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通湖区的成功案例表明,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以及生态产业化的推进,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来源:红网

作者:胡自轩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646942/96/151796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