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⑦丨“五水”一体治理,千年运河焕新 ——常德市穿紫河综合治理开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来源:红网 作者:胡自轩 编辑:朱婷劼 2025-08-07 16:10:3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7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湖南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案例简介

穿紫河是流经常德市城区的千年古运河,全长17.3公里,流域面积27.97平方公里。1952年因水系改道切断水源补给,成为无法自净的“断头河”。随着城市化加速,河道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周边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工业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居环境。2006年以来,常德市政府启动穿紫河生态修复工程,联合德国汉诺威水协、荷兰乌德勒支政府、荷兰乌德勒支政府等,按照海绵城市“五位一体”(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理念进行治理,同步建设常德河街,融合历史文脉与水环境。通过系统治理,穿紫河从“臭水沟”蜕变为集“文化河、商业河、旅游河、爱情河”于一体的城市生态价值平台,成为常德的“城市金腰带”和“生态会客厅”。

具体做法

海绵筑基,全域规划擘画水城蓝图。常德市政府与德国、荷兰等国际机构合作,编制《“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城北区水敏型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启动了穿紫河生态治理工程,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雨水、污水、地下水等进行综合一体规划。同时,编制《穿紫河两厢(皂果路至常德大道)城市设计规划方案》《穿紫河风光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等一系列规划,为穿紫河流域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修复提供了工作指引。在规划引领下,开展了穿紫河流域全线截污、降堤修闸,改造修建雨水泵站、调蓄池、生态滤池、河道生态岸线等,并推进穿紫河集水区内的小区、道路、广场、管网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同时,以4A级景区标准,打造驳岸风光带建设(含两岸园林景观、游道、戏台、戏廊、水榭、驿站、广场、码头等),融入海绵工程元素与桥梁美化艺术。

生态固本,系统修复构建韧性水脉。一是源头减排,净化城市污水。修复地下管网,提质改造泵站及调蓄池,建造沉淀池、生态滤池,增强雨污水净化能力;实施污水提质增效、“引沅济穿”提水工程等,从源头净化、补水活水、水面保洁等系统治理,彻底破解“断头河”困局。二是清淤疏浚,盘活水体内源。疏浚8.4公里河道,清淤37万立方米,二次处理后用作种植土壤;建造柳叶闸,将穿紫河与沅江和城市内湖柳叶湖相连通,盘活穿紫河水源,实现水体更新。三是建设生态驳岸,增强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驳岸,在驳岸区形成植被缓冲带,过滤地表径流沉淀物;在河湾、泵站排水口设置生态浮岛,增强水体净化功能;放养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及底栖生物,建立鱼类、昆虫及水鸟生态圈,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活水兴业,滨水经济激活多元产业。建成414.8公顷穿紫河风光带,推动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穿紫河北岸打造1500米长的河街及德国风情街(现河街西街),形成餐饮、服饰等特色商业街区,提升生态产品经济价值。以优质生态吸引商企进驻,建造多个居民小区及商居综合体,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外溢。发展“商、旅、居”产业,规划建设婚庆产业园,探索生态产品产业化、多元化实现途径,共同营造水与建筑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都市风景。

文脉增值,古今融合赋能非遗街区。2015年起,常德市在穿紫河南岸重建1943年毁于战火的常德河街,精心复原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三大历史街区,以及洋行、戏院、茶楼、会馆等历史场景和建筑特色,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常德记忆古街,再现沈从文笔下“湘西大码头”的繁荣景象。同时,河街创新引入常德丝弦、渔鼓、汉剧高腔、艺术木雕等83项非遗项目,支持传承人活化非遗业态(如改良麻质画、自创中式擂茶),开展桃源刺绣、传统香薰等非遗体验。此外,河街大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打造800米大型实景演出《常德往事》,巧妙运用科技手段,以沈从文先生在此创作《湘行散记》为背景,沉浸式再现河街的繁华历史与峥嵘岁月。该创新理念也延伸至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将非遗展示、民俗活动深度融入滨水空间,成功创建省级非遗示范街区。常德河街通过非遗活态传承与沉浸式文旅的深度融合,使其迅速成为“流量担当”,带动常德文旅频频“出圈”,其创新实践多次获得东方时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

主要成效

生态增效,碧水清波蕴生机。经过综合治理,穿紫河流域的洪水调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穿紫河的水体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得到了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穿紫河生态滤池出水处化学需氧量浓度比进水处下降了59.6%,穿紫河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至治理前的3倍,水生植物交错,鱼类、昆虫及水鸟逐水而居,形成一座城市生态花园。

经济聚能,水韵金带显价值。随着穿紫河生态修复治理成效的显现和非遗业态引进、沿河商业产业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以穿紫河为中心的常德特色旅游线路,中断近40年的穿紫河航道得以恢复,穿紫河两岸文化、旅游、娱乐等相关产业每年实现收入3000万元以上。2024年3月以来,常德河街共接待游客13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78%;营业额9.86亿元,同比增长282.52%。2025年春节假期,常德河街最高单日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依托穿紫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德国风情街、常德河街等商业区建设也吸引高端住宅及商圈开发,土地价格比周边溢价30%—50%,新增数十亿元出让收益,千年古运河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人居焕新,民生福祉润心田。曾经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身为市民散步休闲、放松娱乐的“城市中心绿色公园”,水质的优化、气候的改善让常德市城区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河街非遗展演(常德丝弦、木雕等)融合生态景观与文化传承,城市居民在拥有良好生态产品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水文化”“水产业”产生的生态红利,形成了绿色发展和宜居生活相互融合的和谐格局。穿紫河旅游带的蓬勃发展,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近1万个,增加就业人数约2万人,不断拓宽群众致富路径,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评价启示

穿紫河治理以海绵城市理念为统领,通过“规划引领、系统修复、产业激活、文脉赋能”的创新实践,系统性破解“断头河”困局。依托修复后的滨水空间,以水系串联开发水上旅游、特色商街及非遗街区,推动商旅居等多元产业融合,有效激活土地价值。通过复原历史河街、创新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化传统艺术,使生态治理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最终实现生态、经济、文化多维重生,昔日“臭水沟”蝶变为城市“金腰带”,为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治理范式。

来源:红网

作者:胡自轩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646942/99/151860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