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摘自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事】
这几天,在天元区嵩山路街道27区农民新村,村民易必军正张罗着过年物资。这是他拿到不动产权证后的第一个农历新年。他说,要给家好好布置一番,全家热热闹闹地过。
宅基地上房屋,容纳村民拥有其屋的朴素梦想。如今,农村村民也能像城镇居民一样拿到“大红本”,这背后,要得益于《关于解决市区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西园商业广场等商业项目业主现场领取不动产权证。记者 王娜 摄
去年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指导意见》,旨在立足已有经验,将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拓展至农村宅基地、工业和商业项目等重点领域,力争解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问题。
就拿27区农民新村来说,该村是一个城中村,2001年,村民在原住地拆迁后,搬至此处。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该村村民建房时,由于缺乏用地、规划、竣工等材料,20多年来一直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由此,市化解办依据《指导意见》,将其纳入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范围,并与天元区人民政府多次对接,通过优化简化程序,在完善用地、规划、质量验收等必要手续后,最终让这里60户村民拿到了“红本本”。
不仅是宅基地,《指导意见》还首次涉及工业项目、商业项目等领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在工业项目领域,存在用地手续不完善、未通过规划许可、未通过竣工验收备案等共性问题;在商业项目领域,则多堵在开发商环节,存在其为了加快建设而出现的立项、规划、工程开工建设手续不齐全等诸多问题。
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制约发展的问题逐个击破。去年3月,株洲成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株洲长远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业项目拿到了久盼的不动产权证,而西园商业广场等商业项目的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解决。
西园商业广场等商业项目业主现场领取不动产权证。记者 王娜 摄
聚焦“登记难”问题,“幸福株洲”故事不断延续。2024年,全市累计摸排不动产“登记难”问题9640个,均已全部解决,完成率为100%。其中,“保交楼”项目中,解决不动产“登记难”问题7328个。全市不动产登记工作已经实现商品房、老旧小区、农村宅基地、工业、商业等5大领域的全新升级,措施力度和化解成效均位居全省前列。
【释】
何为幸福感?是群众“一屋多人三餐四季”的朴素梦想,是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的朴实愿望,而一张“红本本”,亦是这种幸福感的具象化。
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说起原因千万条,归根到底还是服务老百姓这一条。不能让群众为“历史遗留问题”买单。此前,针对此问题,许多城市多有尝试,株洲亦是如此。
《指导意见》仔细分析株洲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各领域特点,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协调部门共同解决,让不动产登记从“行使部门权力”变成“保护公民权利”,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放管服”改革,既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之上策,更是避免新的“办证难”产生的治本之术。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娜 通讯员/郭淑珍
编辑:殷志敏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