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网丨巧用“千里眼”为大地“体检” 24小时紧盯地质灾害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程鹏伟 编辑:刘艳芳 2020-09-02 12:00:0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4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结构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而品牌经济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经济要素、带动经济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

在湖南这片土地之上,有着一批优秀国民品牌。由人民网湖南频道发起的“中国智造 看湖南——中国优秀品牌湖南建设案例”征集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湖南一批优秀企业,通过他们的产品、技术或服务,传承工匠精神、传递中国自信,与人民群众形成紧密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湖南企业奋进的磅礴力量。

湖南北斗微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世忠。程鹏伟摄

“别站那里,快走!”

7月6日下午五点左右,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发生重大山体滑坡。将近300万立方米土石方倾泻而下,300米省道路面、1座小型电站和5间民房瞬间被毁。

万幸的是,山体滑坡发生的三小时前,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便发出紧急预警,14户33人群众得以及时转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而就在此之前的6月23日,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正式开通,将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授时服务等功能。

从天上到地下,“高大上”的北斗卫星和“接地气”的地质灾害防治,两者看似不相干,却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地灾防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居民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利用北斗卫星实现地灾预警?又将应用在民用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对此,人民网专访湖南北斗微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世忠,揭开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神秘面纱”。

常德石门县雷家山南北镇潘坪村北斗基准站。北斗微芯供图

问:利用北斗卫星给大地“体检”,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如何实现的?

杨世忠:我们的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就像给山体做“CT”,利用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对山体位移形变、孔隙率、含水率等指标数据进行监测并评估风险,整个流程简而言之就是“感、传、智、用”。

“感”即感知,山体的位移形变是确定山体滑坡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我们在地灾隐患点设置“一坡一模型”,将数个传感器安装在山体附近,结合三颗北斗卫星的监测数据,精准测算位移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哪怕发生毫米级的位移,都能够被监测预警系统所监测到。

“传”即传输,深山里一些手机网络没信号,为了保障数据传输不间断,我们是国内唯一利用天基互联网的公司。基于天基互联网系统,建立多回路双备份通讯链路,可以24小时实时传输数据。

“智”即智能,我们自主研发设计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预警平台,数据传输到平台进行自适应态势分析,并对时空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展示,通过智能灾变评估预警系统,判断出未来的变化趋势。

“用”即应用,我们将预警平台输出的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及险情数据分析报告。正是这样的“体检”,才得以在石门县重大山体滑坡发生的十余天前和三小时前准确预警,及时疏散转移了当地群众,最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最初是如何落地的?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杨世忠:三年前,我们看中了长沙良好的营商环境,加上有航空航天北斗产业链扶助,选择将公司落户长沙。

作为新技术,我们的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刚开始推广时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的阻力,从开始布点到实际应用,花费了将近两年时间。

由于宁乡地质灾害风险较大,我们第一次以县域为单位布点就在宁乡,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9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设了619个监测站,实行24小时无间断自动化实时监测,至今已经成功预警了多处隐患。

有了成功经验,我们又来到同样是地质灾害高发区的常德,但在刚开始大家都保持怀疑态度,毕竟新生事物总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性的防治体系,群众认识有一个深入的过程。

为了让大家相信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我们找来社会资本融资,在当地选了八个试点安装监测系统。系统运行起来后,我们主动向政府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当地政府看到了效果,就将石门县作为监测试点,在隐患点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才有了后来的预警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科技可以发挥辅助功能,但是也不能忽视人的力量。只有技防加人防,群防群治相结合,才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北斗地灾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中心界面。北斗微芯供图

而在地方上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后,我们也遇到过比较为难的问题。目前我国灾害发生前地质资源统一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我们监测的数据都是第一时间提供给自然资源部门,但一旦发生了灾情,灾情点由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而他们却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我们系统监测的灾情数据,如果各部门可以共享数据信息,地灾防治工作开展将更加便利。

问:此次石门成功预警后在社会上取得了怎样的反响?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已应用在哪些城市?

杨世忠:我们的系统在石门县上线运行后,彻底改变了以往地灾防治单纯依靠人工巡查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对该隐患点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预警能力,让基层防灾具备了科技化手段,为基层地灾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在本次地灾监测预警过程中,我们在地灾发生前发出过三次预警。因集中降雨,石门县南北镇潘家村雷家山的隐患点出现异常,我们在6月24日就向常德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发出了橙色预警及险情报告。随着隐患点加速形变的特征,我们在6月30日又发出了险情报告二。7月6日发现隐患点的位移形变再次加速,就在当天下午两点,又紧急发出第三份临滑预警及险情报告,并强调再次出现加速速率增大,情况非常危险。当天下午五点左右,雷家山发生石门县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规模滑坡地质灾害。

通过监测预警系统的精准预警,为疏散群众封锁道路等应急联动提供了3个小时的预防窗口期,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时采取疏散群众和交通管制等有效措施,最终避免了人员伤亡。

至此,在稳定运行9个月之后,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成功实现了对该隐患点的精准预警,最终实现了特大型地质灾害下零伤亡的成果。本次地质灾害的成功预警表明,地质灾害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实现监测预警,专业技术手段可以极大提升地方政府地灾防治能力和水平,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过这次成功预警,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湖南很多地灾频发的地方安装热情较大,并主动寻求合作。目前我们不仅在宁乡、常德布点,还在岳阳、益阳、郴州等地紧张地建设系统中,希望能够尽快覆盖湖南各地的地灾隐患点,造福湖南百姓。

问:除了用于地灾防治之外,北斗卫星还将用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

杨世忠:随着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的搭建完善,精细化、智能化的技防手段让实现地灾精准预警成为可能。除了地质灾害预警,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还有很多优势可以利用起来,不仅可以用在轨道交通、水利水库、大坝桥梁等方面的安全监测。

近年来,我们也探索打造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水利水电工程监测预警、财产保险智慧风险控制、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管道健康安全监测预警、辅助驾驶系统等一系列相关应用。

科技是有力量的,我们希望能将科技的力量应用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地方,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的“惠民”。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程鹏伟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自然资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