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湖南紧紧围绕构建耕地全程一体化保护体系、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田长制试点、严格落实“两个耕地占补平衡”等多项工作,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目前全省现有耕地5443.4万亩,恢复属性地类1114.7万亩,为保障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将这一要求落实落地。湖南这几年在保护耕地方面想了一些办法,效果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督察执法,严守耕地红线,以形成高压态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要提高站位,切实把耕地保护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并且碗中要盛着中国的粮食。我们务必深刻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严格执法监督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抓手,以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际行动忠实践行“两个维护”。针对“增量”问题、历史“存量”问题,加强执法监管力量,对土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就是保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端牢中国饭碗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但是人均占有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土地资源呈现“一多三少”的特点,即: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把18亿亩耕地保护好,绝不能让中国饭碗有闪失。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要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群众“得实惠”。
严守耕地红线,粮食供给才能有底气。“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安定国家的途径,是从使用土地开始的,土地得到合理使用,安定国家便可成功,土地得不到合理使用,想安定国家也是徒劳无功。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护好18亿亩耕地,端牢中国饭碗,是安邦定国的头等大事,必须树牢“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意识。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不是简单的口号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是保障民生需求的底线。严格落实土地管理法,敢于向变相占用耕地、违法破坏粮食种植的行为做斗争。真正推进占补平衡,在提升土地保有量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轮作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只有种粮的耕地总量得以长期稳定,耕地质量提高,才能在土地保有量既定的基础上,保障中国人粮食供给稳中有升。
土地,尤其是农田,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金山”。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来说,严守耕地红线,是党性问题、作风问题、政治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机制,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问责、权责一致,形成保护耕地整体合力,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以总量稳定的耕地、创新突破的农技、不断优化的政策红包,不断充实中国饭碗盛中国粮的底气,提升国人有粮的自信。
来源:红网
作者:福映秋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rzy.rednet.cn/content/2022/02/18/1088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