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湖南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案例简介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以下简称“候选区”)作为国家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及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地跨邵阳、永州四县,总面积1303.80平方公里。候选区地处雪峰与南岭交汇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与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区内保存着结构完整、冠层高耸的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润楠、钩栲、含笑)及森林-草地-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壮年期丹霞地貌模式地,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巨大。自2016年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候选区通过GEP核算、特许经营、地役权改革、社区共管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引擎,系统性破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瓶颈,成功唤醒生态资源产业化潜能,构建了“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路径。
具体做法
GEP核算。量化生态,奠定产业化基石。联合中国科学院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建立涵盖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全要素评估体系。2021年GEP达446.78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产品价值388.78亿元(占比87.0%)、文化服务产品价值54.77亿元(占比12.3%)、物质产品价值3.23亿元(占比0.7%)。通过GEP核算,精准摸清生态资产“家底”,明确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与价值构成,为生态产业精准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科学量化依据,破解了生态价值“算不清”的难题。
特许经营,制度设计孵化特色产业链。制定《南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确立“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利用”的产业准入机制,以制度规范引导企业运营,培育生态产业集群。一是奶业全链发展。与当地奶业龙头企业南山牧业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奶业特许经营模式,带动2000余人参与奶牛养殖与牧草种植,构建从牧草种植到乳制品加工的全产业链。二是蜂业规模化运营。支持湖南汇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中蜂养殖,通过“1家联合社+13家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吸纳1000多户农户参与,实现年产蜂蜜300余吨,3000余人直接受益。三是品牌矩阵建设。打造“南山牧业牛奶”“汇蜂农业中蜂蜂蜜”“白云湖生态峒茶”等生态产品,构建“生态认证+品牌赋能+市场溢价”的价值提升体系,制度保障品牌价值跃升,实现“以产品塑品牌,以地标保品质”的发展目标。
地役权改革,产权创新盘活集体资源。针对候选区内集体土地占比高(60%以上)的管理挑战,推行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将城步县白毛坪镇卡田村约1万亩集体林地纳入统一管理,颁发湖南省首本地役权登记证书。建立“基础补偿+提标补偿+流转资金”的多元补偿机制,公益林补偿标准达到50元/亩·年,在保障林农合法权益的同时,破解“碎片化”困局,形成资源整合与统一保护开发的“南山方案”。
社区共管,利益联结激发内生动力。建立“生态保护反哺社区发展”长效机制,以共享促参与,通过三大举措促进民生改善。一是就业增收工程。设置护林员、环卫、安保等各类公益岗位近1000个,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元。二是改善社区环境。筹集各类资金近3.6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安全饮水等工程,改善社区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技术赋能发展。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累计开展林下经济、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1408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借助利益共享机制,社区居民从“生态保护旁观者”转变为“共建共享参与者”,形成“保护—发展—民生”利益共同体。
主要成效
产业兴,生态价值高效转化。通过特许经营、地役权改革、品牌建设等制度创新,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显化与转化。一方面,通过特许经营授权企业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和体现,如“南山牧业牛奶”“汇蜂农业中蜂蜂蜜”“白云湖生态峒茶”等地理标志产品被授予特许经营权后,销售额均同比增长10%以上,商品溢价20%左右。另一方面,地役权改革创新了集体林地的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集体林地发展林下产业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合理的补偿机制,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使集体林地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百姓富,社区共享发展红利。通过构建社区反哺机制,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社区居民不仅通过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获得劳务收入,还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入股等方式获得租金和分红收益。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通过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增加收入,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地役权改革区林农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生态优,治理能力跨越提升。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措施的实施,推动了南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相较于2018年,2024年国家公园候选区范围内新监测到南山角蟾、黄桑小菇、舜皇囊瓣芹等新物种6个,湖南省新记录物种白化豹猫、云开脊蛇等10余种;新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彩鹮、海南鳽等7种;新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3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增加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增加53种。
模式新,南山方案引领示范。在特许经营方面,创新了特许经营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效益和管理水平。在资源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地役权改革,创新了集体林地的管理模式,为解决集体土地占比大的自然保护地管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的量化和评估提供了科学方法。“制度—产业”双轮驱动的“南山模式”形成示范,系统性制度突破为生态产业化提供可复制样板。
评价启示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实践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的协同驱动。通过GEP核算科学量化生态资产,破解“绿水青山无价”困境,奠定产业化基础。以特许经营激活特色产业链,构建“品牌溢价+全链开发”的市场转化路径,实现销售额逐年增长。创新地役权改革破解集体土地管理难题,通过多元补偿机制保障林农权益,形成资源统管与民生增收双赢。社区共管机制则推动居民从生态保护“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建立“保护—发展—民生”利益共同体。“南山模式”实现了生态优化、产业振兴、百姓增收三重目标,验证了“制度设计—科技支撑—利益共享”的系统性突破可为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提供范本。
来源:红网
作者:胡自轩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