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博物馆展柜中,一件东汉双鱼纹铜洗静静伫立。青绿色铜锈覆其周身,腹部铺首衔环虽失光泽,内底双鱼纹路仍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诉说近两千年岁月沧桑。这件上世纪70年代安化县江溪村茶场修建时出土的文物,不仅印证了安化古代文明,更成为串联村庄从深山闭塞到生态振兴的精神纽带。

70年代江溪村茶场修建时出土文物:双鱼纹铜洗。(图源:刘军麒)
江溪村坐落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最西北端,地处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北接怀化市沅陵县,东北邻常德市桃源县,“一脚踏三市”的区位藏于群山深处。作为典型的山区村落,这里曾因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沦为交通闭塞的 “边角地”——早年没有硬化公路,村民往来全靠山间小道,物资运输只能依赖人力畜力,偏远的地理环境让发展举步维艰。2017年,原友谊村与江溪村合并为新江溪村,现全村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小组,共475户1690人。村内20000亩山林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高位,南方红豆杉、榉树等珍稀植物与猕猴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林业、茶叶与传统山林经济一直是村庄的支柱产业,而黄桃、黄精种植则是近年才起步的新兴林下经济业态。

江溪村局部航拍图。(图源:刘军麒)
出土铜洗,让江溪村人真正读懂了脚下土地的厚重。考古线索显示,新石器时代资江沿岸已有先民在此渔猎耕种;唐宋时期,茶叶种植技术传入,江溪村凭借高海拔、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的山地气候,成为安化黑茶重要产地,先民沿茶马古道将茶香远播川渝、西藏;明清时期,村落格局逐渐成型,梯田与水车见证农耕文明的繁盛,木质民居的榫卯结构中凝结着先民的生活智慧。

江溪村冷峰尖俯拍图。(图源:刘军麒)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闭塞的交通制约着江溪村的发展。村民们守着广袤山林,却只能以砍伐林木、养殖少量家畜维持生计,“靠山吃山” 的粗放模式不仅收入微薄,更威胁着生态环境。上世纪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山乡,江溪村年轻人带着山里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拼劲走出大山。他们中,有人穿上军装驻守边防,用青春守护疆土;有人考入机关成为公务员,践行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有人经商或创办企业,在市场浪潮中拼搏;有人站上讲台执教,用知识点亮梦想。虽足迹遍布各地,但乡愁始终萦绕心间,这份牵挂日后化作回馈乡梓的强大动力。
随着六步溪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溪村面临发展转折——“砍树卖钱”的老路被彻底叫停,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全村共识。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平衡,成为村支两委需要突破的首要课题。此时,在外发展的游子们主动伸出援手,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合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对接政策资源,为村庄发展争取支持;从事林业研究的带来生态管护技术,帮助村里制定山林保护方案;经商成功的企业家则带来资金与技术,助力特色产业升级;做农产品贸易的对接市场资源,为山货打通外销渠道;懂旅游规划的无偿设计方案,助力生态资源转化。这种 “走出去” 积累经验、“返回来”赋能家乡的良性互动,为村庄生态转型注入关键活力。

游客在江溪村冷峰尖生态观光。(图源:刘军麒)
在江溪村历届村支两委带领和村外游子们的助力下,全村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路径,逐步探索出 “茶旅融合 + 特色种养”的振兴之路。村支两委牵头对村内老茶树资源进行摸排,发现多片树龄逾数十年的荒野茶树。这些茶树根系深扎山石间,汲取山泉与沃土精华,采摘制成的红茶汤色明亮、滋味醇厚,带着独特的山野气息。村里参照先进地区标准,制定荒野茶管护规范,对老茶树实行保护、标准采摘,联合周边茶厂进行精细化加工,打造出 “江溪荒野红茶”特色品牌。借助游子搭建的线上渠道,带着山林气韵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增收的 “金叶子”。

江溪村村干部在向外来游客进行讲解。(图源:刘军麒)
林下经济的培育让绿水青山进一步 “变现”。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在林间套种黄精、白芍等中药材,发展林下养鸡、养蜂等生态养殖,两年间已形成30亩黄桃、200亩中药材的种植规模,专业合作社有序运转,构建起 “茶叶为主、多产协同”的生态产业体系。这些原生态农产品通过线上平台销售,从山林直达消费者餐桌,因品质纯正深受青睐。
生态旅游的兴起为村庄发展再添动能。村支两委依托冷峰尖 “一脚踏三县”的独特区位,修复清代始建的冷峰尖永福庵,打造登山观景步道;将贺龙元帅曾居住的朱家庆老屋修缮为红色教育基地,保留油灯、水壶等实物展品,再现红军驻留历史;村民发展 “三邑民宿”,让游客体验山间日出、林间漫步的野趣——清晨看红日喷薄洒金辉,傍晚观余晖染山林映古刹,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民生福祉落地生根。在县交通局支持及游子协调下,村里先后完成三次道路升级:从最初的泥土路到水泥硬化路,再到灾后拓宽修复,如今蜿蜒山路已能顺畅通行旅游大巴与货运车辆。2017年,全村安装260余盏太阳能路灯,结束夜间出行 “摸黑走”的历史;2022年特大洪灾后,仅用一年便完成河堤恢复、5条水毁公路修复及渠道重建,保障了农田灌溉与出行安全;2023年11月,邓家组 “美丽屋场”建成投用,配套的文化广场与健身步道成为村民休闲新去处。
文化传承为生态振兴注入灵魂。村支两委联合县文联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文物保护与生态宣传活动,组织村民参与高庄界遗址周边环境整治,邀请老茶师传授古法制茶技艺。村民们还以东汉铜洗为灵感,设计出双鱼纹茶具等文创产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

游客在江溪村冷峰尖永福庵游览。(图源:刘军麒)
如今的江溪村,2000亩茶园与层层林海相映成趣,4家毛茶厂年加工黑毛茶60吨,荒野红茶与生态农产品线上销量逐年攀升;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络绎不绝,民宿每逢五一、国庆长假一房难求;返乡游子与村民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曾经的 “边角地”变成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 “聚宝盆”。从 “砍树谋生”到 “护林致富”,从交通闭塞到茶旅兴旺,乡亲们靠着这片绿水青山,在山区生态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可持续的增收之法改善生活、供养家庭,切实将生态红利转化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江溪村群山景观。(图源:刘军麒)
湖南省博物馆里的双鱼纹铜洗依旧沉默,却见证着江溪村这片土地的生态坚守与时代新生。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守住生态根脉,返乡游子以乡愁为纽带反哺家乡,共同在政策东风中走出了一条生态兴村、产业富民的道路。未来,江溪村必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稳步前行,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千年文脉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图文/刘军麒 曾来生)
来源:红网论坛
作者:刘军麒 曾来生
编辑:陈子梁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