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南省洪江市的高庙遗址博物馆内,陈列了一粒古稻,有7400年历史。它看上去不起眼,却是湖湘先民驯化水稻的重要物证。
在高庙遗址前,隔江眺望,能看到安江农校。“当代神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从这里起步。
这片约15公里的安江盆地,孕育了“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的农耕传奇,更内含着湖湘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庙遗址博物馆里的这颗古稻,小穗轴基盘呈撕裂状,其稻芒也与现代栽培稻相似。高庙遗址土层中的水稻硅植体,也与现代籼稻相近。这些证据说明,这粒古稻是处于驯化进程中的水稻品种,是七千多年前“无名神农”们的遗作。
高庙遗址地层中,目前发现了三粒古稻。数量如此少,可能跟采样面积很小有关。即便如此,这次发现依然有重要意义。它和时间更早的道县玉蟾岩、澧县八十垱具有现代栽培稻特征的古稻,串联成时空序列,为“稻作源于长江中游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袁隆平先生曾在与高庙遗址一江之隔的安江农校当老师,1961年的一天,他在学校大田里选种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奇异稻株。他通过实验推断,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1964、1965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和附近稻田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终于找到6株水稻雄性不孕株。他结合这次发现,写出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发表第二年,由袁隆平牵头的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在安江农校成立。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从此步入正轨。
多年后,袁隆平院士的亲笔题词——“杂交水稻发源地”,刻在了安江农校校园内。
(二)
“古今两神农”,为何“齐聚”安江?
安江盆地,夹在雪峰山及其支脉凉山之间,为沅水所分割。雪峰山是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的分界线,也是一条南来北往的生物廊道,加之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物种繁衍,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从安江盆地到雪峰主峰,海拔落差1700多米,气候垂直性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小气候,进一步促进了物种多样性。
怀化市洪江市农办原主任,安江农耕文化研究者 曾庆文:我们的植被层理论上涵盖了从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再到暖温带各种植被的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对我们这里进行了调查和科考后,说安江是神奇的、无污染的土地,物种变异的天堂,现在是杂交水稻的故乡。
在安江这条狭长的河谷盆地里,可兼顾进山捕猎和入水渔捞之利,又有不少平坦土地可种植作物。这样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古人类栖居,于是7000多年前就孕生了文明,有了稻作。加上安江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利于稻种变异,为后世杂交水稻研发提供了丰富遗传资源。袁隆平院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丰功伟绩便从这里发端。
而“安江是物种变异天堂”之说,既是对安江自然条件的肯定,也是对安江科研价值的认可。著名的“黔阳冰糖橙”,原始母株就是在安江镇长碛村发现的。同样名声显赫的“金秋梨”,则是在安江邻近乡镇发现的母株。仅安江所在的县级市洪江,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就有7个,如此密度,全国少见。
(三)
洪江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安江稻作文化》作者 朱明霞:我们需要把父辈对于土地、水稻,这种深厚的情感持续地传承下去。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传统的智慧当中一直是存在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环境,是我们传统农耕文化当中都有的。
天赋异禀的自然条件加上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也为安江的农民带来了新机遇,一直苦心传承一种稀有古稻米品种的向长根便因为当地倡导“农文旅”结合发展,产品在“产量低”和“价值高”中间实现了市场平衡。
怀化市洪江市花洋溪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 向长根:我们组织老百姓加入合作社,让他们也在家里面就能找到一份收入。所以对老百姓来讲,经济才能留得住人,能保得住人。对耕地来说,所有的东西都从地里生产,所以耕地的价值在里面。
(文/邹礼卿 视频/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宣教部)
来源:红网
作者:邹礼卿
编辑:刘暄妍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